2023年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年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渝北调查队

2024年4月15日

2023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起步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真抓实干、务实进取,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落地实施,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创新高效能治理,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2.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33.7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825.82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583.01亿元,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33.8:64.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269元。民营经济增加值1083.57亿元,增长2.8%,占全区经济总量的44.4%。

图1 2019-2023 年渝北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图2 2019-2023年渝北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225.79万人,比上年增加0.3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3.61万人,城镇化率90.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年末户籍总人口160.63万人,比上年增加4.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9.67万人,增加4.46万人;乡村人口30.97万人,比上年减少0.4万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79.11万人,女性人口81.52万人,人口性别比为97.0(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14680人,死亡人口1089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39‰。

表1 2023 年年末渝北区户籍人口数及构成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5万人*,比上年下降7.0%;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48万人,下降14.9%;城镇登记失业率2.43%,较上年降低0.42个百分点。

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专精特新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0.4%,智能终端制造业产值增长6.0%。传感器产量增长121.2%,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57.8%,智能手表产量增长61.8%。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6.1%,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9%,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业营业收入增长95.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5.0%,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7%。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网上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80.8%。全区各类市场主体19.50万户#,比上年增长8.7%,其中企业7.97万户,个体工商户11.49万户。新增市场主体3.96万户,增长5.3%,其中企业1.39万户,个体工商户2.56万户。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47万亩,粮食综合单产355.80公斤/亩,比上年增长2.2%。粮食总产量11.20万吨,增长2.0%。

全年谷物产量8.18万吨,比上年增产0.5%。其中稻谷产量4.72万吨,玉米产量3.45万吨。蔬菜总产量32.46万吨,比上年增长3.9%。生猪出栏7.77万头,增长4.8%;牛出栏1014头,增长9.3%;羊出栏8283只,家禽出栏155.44万只。牛奶产量3945吨,增长4.1%;禽蛋产量4878吨,增长0.5%。

全区新建设施蔬菜、高架草莓等现代设施大棚5万平方米,升级改造老旧设施蔬菜5.3万平方米。新建柑橘、花椒等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6个库容4170立方米,宜机化经果林累计投产3.46万亩,大盛隆仁村大雅获“第六届‘三峡杯’晚熟柑橘银奖”。培育市级农产品加工“双百”企业7家。新认证绿色食品5个、重庆品牌农产品14个。

表2 2023年渝北区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及增速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04.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总产值增长42.7%,股份合作制企业总产值增长14.4%,股份制企业总产值增长0.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总产值下降3.2%。分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下降1.7%,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0.6%,通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下降1.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总产值下降4.6%,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下降18.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3917.62亿元,利润总额86.32亿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8.72元,比上年减少0.66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6.6%,比上年末下降0.9个百分点。

表3 2023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21.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实现建筑业注册地总产值1023.26亿元,比上年增长2.6%。

四、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4232.03亿元,增长15.8%;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165.82亿元,增长15.2%。

限额以上单位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增长28.9%,化妆品类商品增长12.4%,金银珠宝类商品增长22.4%,日用品类商品增长33.6%,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增长29.9%,家具类商品增长3.6%,通讯器材类商品比上年下降10.9%,石油及制品类商品下降10.5%,汽车类商品增长25.6%,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07.4%。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66.5亿元,比上年下降10.5%,其中,出口1254.0亿元,进口412.5亿元。全区实际使用外资(FDI)6.3亿美元,比上增长124.0%。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2%。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7.9%,工业投资增长21.8%,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4.9%。

全区207个重点项目推进顺利,完成年度投资581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达121.0%。分类别看:产业类项目99个,完成投资434亿元;基础设施项目53个,完成投资116亿元;社会民生项目55个,完成投资31亿元。

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64.65亿元,比上年下降9.5%,其中,住宅销售额361.30亿元、下降2.6%。商品房销售面积500.10万平方米,下降14.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72.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商品房施工面积3633.43万平方米,下降6.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289.22万平方米,下降5.5%。

表4 2023年渝北区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及增速

六、交通*和邮电

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2996.7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5%,其中公路客运437.00万人次,增长96.2%。货物运输量3111.55万吨,增长1.4%,其中公路货运1947.00万吨,增长1.2%。空港旅客吞吐量4465.72万人次,增长106.1%;货物吞吐量38.79万吨,比上年下降6.5%。

表5 2023 年渝北区主要运输方式客货运输量及增速

全年邮政业完成各类函件67.57万件,各类包件3208.94万件。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9.14亿元,比上年增长5.3%。年末移动通信基站数19776个。全区电话用户总数221.6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94.07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2.01万户。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11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税收收入48.6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8.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0.27亿元,增长5.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16亿元,比上年下降8.2%;教育支出28.34亿元,增长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92亿元,增长5.2%;交通运输事务支出2.73亿元,增长30.5%。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6899.7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存款余额7195.26亿元,增长6.1%;贷款余额9704.53亿元,增长4.6%。保费收入54.05亿元,增长14.4%;在库新型金融企业83家,全年营业收入243.60亿元,增长9.9%。

图3 2019-2023 年渝北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 

全区拥有银行分支机构72家,其中一级分行3家,一级支行或二级分行69家;保险机构17家,其中一级分公司1家,二级支公司16家。累计注册新型金融机构148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16家,股权投资公司112家#。共有证券机构26家。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面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全年绿化美化坡坎崖约59万平方米,提质绿地3.4万平方米;改造车行道17万平方米、人行道23.3万平方米,新建雨污水管网22.33公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安装便民座椅810套,改造窨井盖540套,新建小微停车场21个、新增停车位6260个。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能源消耗量43.60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8%。其中,天然气11979.24万立方米,柴油2985.53吨,汽油3188.22吨,电力21.92亿千瓦时。

全年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300天,优良率达82%。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4μg/m³,比上年上升9.7%。全区次级河流水质断面年达标率、大中型湖库水质达标率、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实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全区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3分贝,比上年上升1.4分贝,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6.5分贝,网格达标率为100%。城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67.5分贝和54.5分贝。

全年平均气温为18.5℃,比上年下降0.4℃。全年总降雨量1406.3mm,比上年增加426.9mm。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7元,比上年增长4.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85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5361元,增长4.8%;人均经营净收入3464元,增长5.4%;人均财产净收入4932元,增长2.5%;人均转移净收入9929元,增长4.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894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15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经营净收入分别为11719元、5966元,分别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2%、22.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144元,其中用于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占总消费支出的35.1%、20.2%、13.5%、11.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1%,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图4 2019-2023 年渝北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图5 按收入来源分渝北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占比

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参保人数分别为73.12万人、51.87万人、63.30万人和63.89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3.84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6.86万人,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均稳定在95%以上。

年末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7052人,比上年减少246人。其中,城镇低保1956人,农村低保5096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4943.49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735元/月和600元/月,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3.3%。全年累计临时救济922人次。全年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优抚对象6401人。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达到12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科技型企业总量达到278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506家。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8家,其中国家级7家、市级11家;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8家,其中国家级2家、市级6家,在孵创新创业企业及团队880个。新建技术创新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市级创新平台42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408个,其中国家级6个。

全年专利授权836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2395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总量9497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量42.13件。有效商标注册总量96012件,中国驰名商标20件。年末知识产权优势企业85家。

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92所,比上年增加26所,其中普通中学56所、职业学校6所、小学101所、幼儿园42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年招生人数为7.04万人,其中普通中学招生3.15万人、职业中学0.58人、小学招生3.30万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8.57万人、1.66万人、16.18万人,毕业生数分别为2.59万人、0.46万人、1.97万人。学前教育在园8.22万人。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区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125.3万册,借还图书66.96万册次;文物藏品4504件,藏品参观26.94万人次;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9%。实现旅游收入178.52亿元,增长20.3%。

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卫生机构1018家,其中医院、卫生院5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7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791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7444张。卫生技术人员1326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936人、注册护士6703人、药剂人员455人。

全区拥有标准体育场21个,标准体育馆30个,全年举办运动会或体育比赛30次,拥有等级运动员959人,等级裁判946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个。年末共有体育场地10274个,体育场地面积55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场地面积2.45平方米。体育公园13个,健身路径7700个,社会足球场地45块,每万人足球场地数达到0.20块。

注:

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快报数,正式数据以《渝北统计年鉴2024》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综合中的就业、农业中的特色效益农业、交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文化旅游、卫生、体育等用*标注的段落或部分,统计范围为渝北区属板块,即不包含两江直属区(原北部新区)。

4.综合中的市场主体、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点项目、财政中的财政收支、金融中的金融机构数、城市建设、科技中的科技计划总支出和科技项目等用#标注的段落或部分,统计范围为渝北区自主板块,即不包含两江新区在渝北区范围内的直管区域(两江直属区八个街道、龙兴工业园区、保税港区、悦来)。

5.公报中研究与试验发展数据为错年数据。

6.公报部分数据的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计量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未作机械调整。

资料来源(以文中数据为序):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区公安分局;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社保局、区医保局;市场主体、发明授权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乡村振兴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委;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区商务委;重点项目投资数据来自区发展改革委;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局;机场客货吞吐量数据来自区临空办;航空旅客、货物运输数据来自四川航空重庆分公司、国际航空重庆分公司、西部航空重庆分公司、重庆航空;邮电数据来自区邮政分公司、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区金融办;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区住建委、城管局;森林面积数据来自区林业局;噪音、空气、水质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平均气温、降水量数据来自区气象局;城乡低保数据来自区民政局;优抚对象数据来自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科学技术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委;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委;卫生健康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体育数据来自区体育中心。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渝北调查队。


编辑:渝北陈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