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红色力量” 守护“清清河水” ——渝北区推行“党建+河长制”创新实践取得成效

御临河龙兴段一江清水、两岸锦绣

本组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我区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雨后河岸淤泥清理 本报记者

自河长制全面实施以来,我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积极践行统筹、协调、科技、生态“大治水”观,探索推进精准治水、全民治水、长效治水“三治”工作,让水生态、水功能实现了质的飞越。

与此同时,我区坚持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党建+河长制”新机制,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深化水污染防治、河道管理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工作,以“红色力量”守护“清清河水”。我区“党建+河长制”创新实践作为重庆市13项河长制工作典型经验之一,成功入选水利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编印的《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

构建培训体系 激发内生动力

我区境内有长江、嘉陵江、御临河、大洪河等238条河流,总长1244公里;过境主要河流有长江和嘉陵江。

如今,行走在渝北的江边岸上,一江清水,两岸锦绣,俯拾皆景。

这一切,离不开河长制工作的全面实施。

“河长制是一项系统性、长久性工程,核心引领、高位推动是重要保证。”区水利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充分激发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守山护水的内生动力,我区创新建立“党建+河长制”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区委领导——机关干部——全区党员的“金字塔”式培训体系,加快完善区级+乡镇(街道)+村(社区)+志愿者的四级网格队伍,健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效治理的闭环机制,推动河长制迈入“深水区”、取得新成效。

我区聚焦机关党员全覆盖,将“党建+河长制”纳入“三会一课”范畴,发动全区党员大学习,推动河长制进“大讲坛”、进党校、进重庆干部网络学院。目前,已有4200余名党员参加到河长制专题学习中,让全区党员干部从“旁观者”向“运动员”转变。

完善网格队伍 营造浓厚氛围

为营造全民治水的浓厚社会氛围,我区通过完善区级+镇(街道)+村(社区)+志愿者的四级网格队伍,持续织密巡河护河“网眼”,让治水从“大动脉”向“毛细血管”延伸。

在落实落地环节,我区细分党员河长的责任田,以责任主体的精确锁定,推动巡河护河举措“真落地”、责任“真落实”。除按要求设立各级河长外,我区还广泛发动党员,设立“河长制党员先锋岗”“党员巡河志愿岗”等岗位,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吸收离退休党员与人大代表,对河长制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

悦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街道党工委结合保护嘉陵江饮水源安全,采取“党支部分片+党员包干”模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巡河护河真正成为党员干部定期开展的“必修课”。

“党建引领,河长同行”。我区推行“一亮三有”工作举措,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激励社会力量实现“广参与”“全覆盖”,并广泛发动辖区的其他社会力量巡河护河,形成全社会共同治水的浓厚氛围。其中,龙塔街道成立了“四色巡河队”,分为红色党员巡河队、绿色网格员巡河队、蓝色物业巡河队、黄色退休职工巡河队,开展联合巡河共同保护辖区的新华水库。

健全闭环机制 保障碧水长流

如何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针对这一问题,我区坚持问题导向,在健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效治理的闭环机制下功夫,打好解决问题“关键牌”,从而实现碧水长流。

记者了解到,针对巡河护河缺乏常态化这一问题,我区坚持“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全民参与”,发动基层党组织引导党员带头巡河护河,建立起涉河问题的第一时间报告机制,并引领好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护河治水。

在各级党组织的积极动员下,全区万余名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巡河,截至目前,共开展巡河6万余次,发现问题1500余个。

此外,我区还实施河流精准治理,推动各类问题快速解决。比如,作为全国首批长江入河排污口试点城市之一,我区摸着石头过河,细致排查整治,总结形成了12个技术规范和指南,为全国排污口排查工作提供了样板和规范,受到了国家生态环境部点名表扬。

为摆脱以往“治理——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我区还率先引入了新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实施“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试点,成功对辖区碧津湖水体实施水生态修复。在此基础上,全区投入5000余万元,在有条件的湖库推广这一技术,修复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

“随着河长制的推行,渝北河流容貌变美、气色更好。”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以“串联互映”方法,打造出东方红水库大坝及库岸景观、渝北水利书院”等一批水文化设施,并串联升级成“一库一景、移步换景”,让群众享受到推行河长制取得的成果。

(记者 郑和顺 戴高灵 通讯员 吕林英)


编辑:渝北陈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