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

智慧便捷的康复保健   本报记者 朱云卿 摄

本报讯(记者 周新宇)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关于命名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的通知》,决定命名100个县(市、区)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99个机构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渝北区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

在医养结合方面,渝北区多措并举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抓好老龄健康这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进一步增强老年人群的健康福祉。

“组团式”帮扶,突出均衡发展。创新实施城乡“医疗反哺”计划,设立4000万元“双资金池”,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打造慢病管理、妇幼健康、中医养生、特色专科四个部,由区级医院牵头对其开展全方位帮扶。

“一站式”服务,突出优质高效。探索推进医疗、养老“同一地点设置、同一团队管理”,打造公办“医养护”一体化康养机构2家。建立了与上级医院会诊转诊机制,通过远程连线、上门巡诊等方式开展健康服务,病情复杂的老人优先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回康复护理,有效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场景式”参与,突出人文关怀。实施“亲情聚宝盆”制度,鼓励亲人探视获取积分兑换服务、减免费用。全区321个养老服务机构与高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给老人讲今天的时事。全区建有1所区级老年大学、22个镇街分校、49个社区教学点,开设声乐、书法、养生等课程,让老人在安享晚年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全覆盖”兜底,突出普惠利民。立足“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目标,建成公办公营的悦来老年康养中心,集中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医疗、养老、照护服务。

“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2023年,渝北区有5个社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渝北区在建设方面做到一盘棋统筹,引导示范社区充分发挥模范带头和典型引领作用,带动和引领城乡社区更好发展,持续改善老年人居住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为老综合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在生活中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位推动,完善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作为老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建立区领导一对一联系镇街,镇街班子成员一对一联系村(社区)机制,统筹卫生、民政等各方力量,搭建工作专班,压实村(社区)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形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创建工作组织体系。

对标对表,周密部署安排。建立“全面摸底-重点动员-联动指导-验收复核”工作流程,对全区的村(社区)开展拉网式摸排,综合考量实际情况,分批确定重点创建对象。定期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组建由卫生、民政等组成的指导组,实地开展“一对一”专业指导,严把创建标准,确保有的放矢。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全力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找准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各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挖掘特色亮点,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渝北辨识度的“老年友好型社区”。比如,龙溪街道嘉州社区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置慢病康养、日间照料、助餐助行等7大功能区,满足老人食、养、护、疗、娱等多元化需求。双凤桥街道民秀路社区利用闲置楼栋改造活动场所,让老年人不出楼栋、不出单元、风雨无阻参加休闲文体活动。大盛镇天险洞村积极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对全村900余户农房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仙桃街道空港佳园社区探索智慧医养新模式,打造“慧年健康养老服务平台”,构建老人、子女、网格员、网格长、街道值班员5级应急响应机制。

“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下一步,渝北区将持续做好医养结合和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目标,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编辑:渝北陈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