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花丝镶嵌 ——“90后”小伙辜国强的非遗情结

辜国强和他的花丝镶嵌作品  本报记者 任天驹 摄

□本报记者 王彦雪

近日,渝北区巴渝民俗博物馆古床临时展厅内,《金工细作——花丝镶嵌技艺作品展》正在这里举行,百件精美的花丝镶嵌作品隔着玻璃,向市民展现着历史的厚重、技艺的传承以及匠人的奇思妙想。

本次展出的展品既有清代的,也有现代的。现代的作品都与一个“90后”小伙子分不开,他叫辜国强,29岁,是渝派花丝镶嵌手工艺人、殊宫古典珠宝工作室创始人,更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从2015年11月第一次接触花丝镶嵌,到今天成为渝派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短短8年时间,他一方面博采中西方技艺众长,磨练技艺,创新生成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花丝镶嵌作品,破解渝派花丝镶嵌即将失传的困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年轻人好学敢拼的精神,利用现代传播工具,勇挑渝派花丝镶嵌文化传承重担,将花丝镶嵌这门古老的技艺以及它身上凝结的中式美学发扬光大。

一见倾心

勇担渝派花丝镶嵌传承重任

2015年11月的一天,当时还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读大三的辜国强偶然得到一个去故宫修文物的实践机会。在那里,辜国强第一次接触到花丝镶嵌。当时,一名老手艺人正在修复一件花丝镶嵌工艺制成的“银镀金葫芦簪”,那是一件特别精致的宫廷发簪,细腻的垒丝手法带出了浓浓的中国味道,深深地打动了辜国强的内心。“发簪太精美了,技艺太精湛了!”回想起与花丝镶嵌技艺的初见,辜国强至今记忆犹新,“这么美的传统工艺,我一定要好好了解学习。”

事有凑巧,就在辜国强萌生学习想法时,恰好渝派花丝镶嵌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李昌义在报纸上登报招徒。随着老手艺人逐渐离世,李昌义已经是当时重庆唯一从事花丝镶嵌制作的大师了,他迫切地希望将这门逐渐被人遗忘的手工艺在重庆传下去,于是就年复一年在报纸上刊登招徒信息。辜国强看到了这则招徒信息,第一时间找到李昌义,正式拜师学艺,进入了花丝镶嵌的世界。

花丝镶嵌制作是一门纯手工技艺,制作手法分为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制作中的每一步都极尽巧思、细致入微又环环相扣,手艺人在掌握基本技艺的基础上,对每道工序都需要不断练习,细心雕琢。就以焊接为例,火候非常不好把握,用火小了,焊药不能熔化;用火大了,作品直接烧坏,之前所有的工序就要重复。

学习过程中,辜国强也吃了不少苦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学焊接时的经历。当时,他需要焊接一枚日常佩戴的耳针,就需要烧银。“很多人不知道,银烧到一个温度就会发出像太阳一样的亮光,非常刺眼。”辜国强回忆道,“我当时焊了一整天,一直盯着它,银光很刺眼,一天下来,眼睛会很红,一直流眼泪。”但辜国强深知,一门技艺的练成必须要学会吃苦,就这样,一遍遍练习、一次次试错、一天天坚守,在70多岁高龄的师傅的指导下,随着时间推移,辜国强的技艺日渐精进。

“技艺之精、学无止境,一门手艺要生存下去,还必须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在我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平后,师傅也鼓励我出去闯闯。”辜国强说,就这样,2017年,他在龙溪街道的一间毛坯房内建起了工作室——殊宫古典珠宝工作室。

博采众长

渝派花丝镶嵌道路越走越广

工作室建起来了,产品如何在市场立足?辜国强做了一番思考。传统的花丝镶嵌技艺分为京派、津派、川派、渝派几大类,不同派别各有特色,譬如京派花丝镶嵌就擅长做宫风格大件,收藏价值高,但价格动辄几十万,一般人消费不起。辜国强学的渝派花丝镶嵌以精致细腻见长,花丝窄而厚,立体感十足,适合制作耳环、手镯、发簪等小物件。他想,如果把价格定在年轻人更能接受的3000—5000元来打开市场,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确定好方向后,辜国强说干就干,为了让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他把突破点选在了传统工艺手法加现代化的组装形式、实用化的搭配上。辜国强从古籍中寻找灵感,再加入西方元素,设计制作出兼顾当代人的品位和使用习惯的花丝镶嵌艺术品,如牡丹发簪、鲤鱼耳饰、蝴蝶胸针、荷花发箍等,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也有了用武之地。

适合的作品有了,但如何才能让更多人认识渝派花丝镶嵌?辜国强又把目光投向了现代传播手段,他以年轻人喜爱的短视频传播渝派花丝镶嵌技艺,为自己的工作室赚吆喝,带动更多人了解、喜爱这门非遗传承技艺。于是,在埋头画稿设计、制作饰品的空余时间,辜国强几乎全用来学习拍摄、剪辑技巧,在抖音、快手等各个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工作室的作品、日常和花丝镶嵌的历史、技艺,迅速获得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了解和喜欢。

慢慢地,辜国强的工作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花丝镶嵌爱好者:一位来自上海的“80后”,一口气预定了半年的原创花丝镶嵌艺术品;15名有美术功底的年轻人过来拜师学艺,并且愿意留在工作室长期发展;发布的短视频点赞量一度破万,粉丝数越来越多、直播间互动越来越频繁,铁粉还主动给新人科普非遗知识……

在与时间为友的岁月里,辜国强也沉淀出了自己的风格和打法,并很快赢得了来自市场最直接的反馈——仅抖音、快手粉丝数就超过40万,一年生产首饰1000件左右。他的工作室挂牌重庆市渝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国家级文创产品重点项目衍生品联合研发指定机构……

辜国强与他的渝派花丝镶嵌技艺制作之路,走得更宽、更广。

发扬光大

古老技术焕发崭新的生命力

商业上的成功,并没有让辜国强停止探索和创新的步伐。随着他与渝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缘分越结越深,他更希望这门流传了千年的传统技艺能通过他的努力,重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融入更多人的生活。尤其在他的制作技艺越来越精湛之后,辜国强开始思考如何将艺术性和思想性融入花丝镶嵌作品中,使其拥有更多文化内涵。

多年的实践让辜国强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但绝不能“丢本”,就像花丝镶嵌中常用到的龙凤、如意、牡丹、云纹等中国传统美学意象,都表达着不同的寓意、祈愿,堪称中国文化的现象符号,绝不能轻易舍弃。于是,工作之余,他四处搜集陈旧的花丝镶嵌艺术品,研究上面的图样、工艺,反复练习、绘制、试验,从中汲取养分和灵感。

就在“金工细作——花丝镶嵌技艺作品展”上,一件黄金花冠吸引了很多市民的注意,这正是辜国强从旧货市场收来的民国时期女性结婚时戴的花冠,为了让花冠重放光彩,他不计成本,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耗时一个月将其修复并送来展出。“经过岁月侵袭,很多老物件旧了、暗淡了,但它们的生命力还在,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还在,将它们精心修复、重现其风采,就能够让更多人通过它们认识、了解我们先人的智慧和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脉络。”辜国强说道。

在修复老物件的过程中,辜国强同样收获颇丰:“它们增加了我对于经典元素和技艺工法的见识,能够更好地帮助我去创作作品、推广非遗文化,比如我的那顶仿明末诰命夫人的凤冠头饰,灵感来源就是这些老物件。”

同时,作为非遗传承人,为了更好地推广非遗文化,辜国强还参加了不少珠宝展会、文化节、非遗展、交流会,工作室的作品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今天,辜国强还在渝派花丝镶嵌道路上继续摸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花丝镶嵌技艺始于春秋、兴于汉唐、盛于明清,传承千年的技艺不能就这样泯灭,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做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花丝镶嵌,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也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编辑:渝北陈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