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绘“丰”景 乡村谱新篇

——大湾镇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侧记

大湾镇上古农耕体验园

大湾镇龙洞岩村翠冠梨迎来丰收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朱云卿 摄

□本报记者 杨青

八月,大湾镇处处洋溢着生机盎然的气息。山坡上桃梨果香四溢,山下村民小院错落有致,非遗作坊“老手艺”引来游客赞叹……乡村振兴的交响曲正在田野奏响。

近年来,大湾镇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着力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

乡村产业蓬勃兴旺

走进大湾金凤村,万亩桃园里,一颗颗成熟的油桃压弯了树梢,个大饱满,分外诱人。游客们来到这里采摘桃子,尽情享受着采摘乐趣。

在大湾镇龙洞岩村,雪白细腻的翠冠梨迎来了采摘期,农人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翠冠梨,筛选、包装、销售……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这是大湾镇利用资源禀赋,坚持农业产业优先发展,大力发展特优产业的缩影。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大湾镇坚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营规范化发展,以“金凤桃乡”产业链打造为抓手,将沿线的龙洞岩村、杉木村等连片打造,栽植桃子、柑橘、李子、梨子等果树20多万株,实现产业连片发展,并围绕花卉苗木、肉牛养殖、精品果园等特色产业,做大产业规模。通过“金凤桃乡”的示范带动,一片片特色产业开花结果,一条条产业发展惠民路让农民鼓起“钱袋子”。

同时,该镇以富民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成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制定了集体经济分配模式,将果林收益的65%直接分红给入股农户。2022年,全镇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实现收入2225万元,走出了一条既强村又富民的共赢之路。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捆扎、浸泡、染色、清洗、拆线……近日,在大湾镇上古农耕蓝染坊,200名小学生跟着老师动手体验蓝染。随后,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蓝染手帕就出现在大家的眼前。龙洞岩村党支部书记邓光兰说,自上古农耕申报成为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以来,该村组织承接课外研学活动的频次和规模逐步提高。

上古农耕体验园主要展示农耕文明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场所及工具,以博物、展览、体验为主,以教育、娱乐等功能为辅,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亲子研学项目、面向中青年的农耕观光采摘活动、面向老年群体的农耕体验活动。

文化和旅游加速融合,不仅给游客带来新体验,也带动形成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突出的人文景点和日渐完善的基础建设,大湾镇把发展文旅融合作为重要工程,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旅游线路,形成“赏花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农文旅特色品牌:

在金凤桃乡春赏桃花、夏摘果,篝火晚会、烟花秀、夏夜观星等活动妙趣横生;

到上古农耕体验园体验“一粒稻谷”经过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到“盘中餐”全过程的农耕文化;

在非遗作坊体验米酒、杂酒、晒缸酱油、麦酱、蓝染等非遗制作工艺,聆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河锣鼓”;

5公里长天然河道打造的桃子溪漂流项目落差270米,惊险刺激;

300亩的垂钓基地里,雪鱼、翘壳等鱼类品种丰富,让游客感受钓鱼的惬意……

乡村宜居宜业又和美

漫步在金凤村唐家岩院子,道路宽阔平坦,树木满目葱绿,农房错落有致,院子里鲜花绽放。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里,村民们聊天闲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大湾镇始终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村改厕、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解难题,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2022年,该镇实施农村旧房整治提升和公共环境整治,通过整、建、拆、租等方式,完成CD级危房整治135户,推进村民聚居区房屋建设,全镇安装庭院路灯210盏,完成22户厕所改造,新建公厕4座,新增设农村公路会车道56个,新建人行便道20公里、人行便桥4座。实施天然气村村通项目,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有效扭转。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塑魂”。

大湾镇不断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送流动文化服务进村活动,新建上古农耕乡村书房200平方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河锣鼓和金钱板的传承和保护,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倡树文明新风。

通过落到实处的“硬举措”,浸润人心的“软手段”,文明乡风吹到每个村,吹进群众心田。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