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筑“耕”基 村集体经济绘“丰”景 ——大盛镇推进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纪实

渝北区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万桃利)盛夏时节,大盛镇人和村的高标准农田里,集中连片栽种的稻谷即将进入成熟收割期,入眼的绿色呈现一派喜人的景象。

零改整,变零碎地块为成片土地;坡改缓,变肩挑背磨为机械耕作;分改合,变分散经营为集体经济……近年来,大盛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真正实现了让农业“田好种”、让农民“种好田”、让农村“种田好”——

“四改”建“宝地”

推进土地改造夯实耕地基础

7月24日上午,在大盛镇人和村4社,伴随着轰鸣的机械声,一辆旋耕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锋利弯曲的旋耕刀不断旋转,泥土翻卷落下。不到5分钟,近两亩田块翻耕一新。

“只要有这些‘大家伙’在,耕地又快又轻松,我们就像甩手掌柜。”看着旋耕机不停忙碌的“身影”,村民们不住点赞。高标准农田建设清扫了“鸡窝地”这个“拦路虎”,让现代科技抵达田间地头,也帮农民搭上了“机械快车”。

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田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

得益于大盛镇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近年来,该镇通过资源统筹、项目统管、集体统营“三统”措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四改”举措,对田块进行整理,完善田间灌排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改善田间地头沟渠、大中型灌区和农村水网设施配置,实现能排能灌。同时,统筹进行田间道路和机耕道建设,因地制宜提升耕地质量。

通过灵活改“大”、科学改“水”、统筹改“路”、精准改“土”,截至目前,该镇已集中连片整治耕地5000亩,提升地力3000亩,实际完成蓄水池22座,新建提灌站一个,安装灌溉管道6.2公里,硬化田间道路5.2公里,推动项目区内田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有效提升耕地质量,达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目标,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以人和村为例,经过土地宜机化整治,全村可耕种土地增加了10%,达到3500亩。曾经的“鸡爪地”“巴掌田”被改造为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废土”成“宝地”,村民耕种也从肩挑背扛变为机械化种植,大家的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

“粮田”变“良田”

盘活土地资源提高粮食产能

站在大盛镇大豆玉米复合套种示范带,一眼望去,连片的玉米整齐有序,横竖成行。郁郁葱葱的玉米下,套种的大豆也随着微风荡漾起伏。

“虽然持续高温天气,但经过近期几场透雨,玉米吸收了充足的水分和养料,长势喜人。”村民邓泽华一边在地里查看玉米生长情况一边笑着说:“村上又及时强化田间管理,开展技术指导,秋天玉米成熟的时候,我们肯定会迎来大丰收。”

记者了解到,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11月,大盛镇大豆玉米复合套种示范带建设项目在人和村启动,现已成功建成600亩,预计今年拓展到1000亩。此外,人和村300亩稻田养鱼也逐渐成熟,成为村民的喜事之一。

“高标准农田建设重构了路系、水系,也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人和村党总支书记邓亮告诉记者,以往,村民在种植玉米时,由于地形、技术等原因,2米距离只能种植3行玉米。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大豆玉米复合套种实现了“4+3”种植模式(即2米距离可以栽种4行玉米并在地面套种3行大豆),玉米产量提高近20%。

据介绍,目前,大豆玉米复合套种示范带专用引水管建设正处在验收阶段。建成投用后,示范带灌溉水利用系数将大大提升,可实现灌溉节水节能。同时,通过对排水沟进行生态化改造,将进一步减少河塘污染,更好地保护水生态环境。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粮食安全。

在大盛镇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该镇始终坚持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组建专业农机社会化服务队,整合各村农机资源,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率,破解土地无人耕种难题。同时,水田实施种养结合方式,发展稻鱼种养循环850亩,预计亩增收6000元以上。旱地实施轮作休耕,粮油种植2500亩,“高粱+油菜”特色种植1500亩,“春糯玉米+榨菜”种植700亩,“春糯玉米+蔬菜”种植450亩,预计亩增收4000元以上,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分散”转“集体”

村集体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

“良田好土,粮食珍贵。如何让村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收益最大化,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大盛镇副镇长张何欢介绍道,为进一步惠及群众,该镇采取“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管理运营,企业落实市场营销、品牌推广,农户参与生产种植。

在建立12个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的基础上,大盛镇加速构建多元产业:青龙村发展“柑橘分选车间+冷链储存”“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训基地”“生态鱼养殖+餐饮”;天险洞村发展腊肉加工、宿于龙槐山院精品民宿;千盏村发展“千盏野肆露营营地+小龙虾生态养殖”“电商平台+千吨级气调库仓储物流”。

2022年,全镇柑橘、黄桃、花椒等特色种植业实现产量2000万斤,1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收益932万元、平均收益近60万元,其中天险洞、千盏、青龙3个村集体以及镇集体经济总公司收益均超过100万元。此外,大盛镇村集体经济组织还与渝北区餐饮行业签订了战略协议,引进春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农产品,并开通了线上销售通道,提高村集体组织收益。

改变村民“单打独斗”搞经营的历史,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这样的集体经济模式,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全镇16个村相继举行院坝会,与社、农户逐级按要求签订了《大盛镇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让更多群众参与到耕地保护当中来。

“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在破解丘陵山区宜机化发展‘瓶颈’建设高标准农田上积极探索创新,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只有让群众看见实实在在的效益,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种植积极性,走上共同致富之路。”张何欢告诉记者,大盛镇将切实加强耕地保护,通过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夯实粮食稳产增产的耕地基础,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将“藏粮于地”真正落在实处,稳稳端牢“饭碗”。

筑牢“耕”基,绘好“丰”景。如今的大盛镇,农田平整方正,机耕道笔直延伸,大小沟渠纵横交错,一幅“田成方、地增肥、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宜机化”的现代农业画卷呈现眼前,广袤的乡村散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渝北陈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