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乡村振兴加“数”前行

兴隆镇新寨村智慧大棚育苗工厂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杨青

点开手机APP就能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种苗生长要“风”就有风、要“雨”就来雨,人体感应器实时监测老人身体状况……一幕幕生动场景,诠释了渝北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在今年全国数字乡村试点终期评估报告中,渝北区取得全国排名第6名、西部地区第1名的好成绩。

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之一,渝北进行了哪些实践?取得了什么样的经验?

夯实乡村数字基础

7月骄阳似火,风卷热浪,田垄晒得发烫。然而走进大盛镇青龙村数字化无人果园,一片片柑橘树翠绿挺拔,在阳光的照射下,洋溢着一片绿意。

“虽然连日高温,但我们的每一棵果树都‘喝饱’了水。”大盛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智慧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能保证果树全天候水分充足,不但可节约用水60%以上,还能亩均节约化肥使用量15公斤以上,提高柑橘品质。

记者看到,果园里一根根细长的黑色滴灌管沿着一棵棵柑橘树整齐地排放着,每棵树下有4个滴头,通过滴头,水和肥料精准滴灌至作物的根部,使作物更好地吸收水分和营养。

山坡下,工作人员远程点击鼠标,果园的所有信息,从种植规模到树种树龄、土壤环境到长势分析,都在“无人果园数字平台”的大屏幕上一览无余,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数字化管理。

这是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智化无人果园,是渝北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最有力的探索之一。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是必要基础,更是重要保障。

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渝北区因地制宜实施土地“零改整”“坡改缓”“瘦改肥”,实现大中型农业机械直接下田耕作、播种、管护、收获。三年时间完成丘陵山地宜机化整治8.7万亩,为智慧农机的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不断夯实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底座”。一方面,加快5G基站、光纤网络的覆盖和普及,建设乡村5G基站1700余个,有效覆盖场镇、村委会、村民聚居点、主导产业区等重点区域。另一方面,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建设通信杆路9200余公里、管道4500余公里、光缆2.2余万皮长公里,实现行政村光纤、4G网络和广播电视全覆盖。

此外,加快平台智能化,建成全市首个区县级三农数智中心,并与重庆市三农大数据平台实现共享,有效破解三农数据分散及数据壁垒问题。优化“数字乡村一张图”,依托区智慧城市综合指挥服务平台建成数字乡村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归集接口数据90余万条,涉农数据资源有效整合共享,实现“一屏感知全域、一图掌握全城”。

数字赋能乡村产业

在兴隆镇智慧种苗工厂,新育的菜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十分壮观。殊不知,这些种苗在培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被高科技设备赋予了“加速度”。

在播种车间,自动化播种流水线一小时可播种16万粒种子,一天8个小时可播种120万粒种子,相当于60到70个工人的播种效率。

播种后,种子进入“人工光发芽车间”进行催芽。在这里,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键设定”的方式,精准调控发芽车间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跟传统催芽方式相比可节约10至20天时间,发芽率也更高。

完成选苗补苗后,种苗会通过AGV牵引机器人自动运输到工厂的智能温室大棚内。通过物联网环控管理系统,大棚能自动采集温室内部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优化控制天窗、风机、水帘、高压弥雾系统等温室设备,让种苗始终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中。

智慧种苗工厂只是渝北区近年来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渝北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开展智慧农机示范和作业模式创新,深化与深圳清华研究院、重庆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培育科技研发机构173家、院士专家团队4个,智慧农业和农机应用获国家授权专利25项、国家和市级科技成果奖17项,打造西部一流、全国先进的丘陵山地智慧农机科创基地,全面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

加强自主创新转化应用,开发全国首个丘陵山地3D智慧对靶喷药机器人,采用仿真树形对靶精准施药技术,果园通过性好,作业质量高、稳定性强,农药用量减少50%,效率提高10倍以上。创新丘陵山地无人农机高效协同作业模式,在三维精准数字地图上搭建智慧农机5G应用场景,采用智能传感、模式识别、导航定位、路径规划、自动避障等技术,实现无人对靶喷药机器人、无人除草机器人、无人采摘机器人等智能农机的统一调度、自主作业。

截至目前,渝北已在10万亩果园中增添机械化采收、智能化控制等设施设备,在种苗培育、蔬菜种植等方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装备设施。

数字激活乡村治理

数字乡村建设除了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治理、乡村服务的水平。在古路镇乌牛村,留守的老人们有了更智慧的守护。

卧室门口,一个小小的人体感应器,自带4G信号,可以通过红外线感应老人温度的变化;床头的应急按钮,伸手可及,如遇到紧急情况,老人按下按钮或者是拉动绳索,子女或者是乡村网格员,就可以通过手机收到提示信息;厨房一旦烟雾过大,烟雾报警器将持续报警……

“有了这些设备,我一个人住,子女在外也不用担心了。”80岁的老人肖子明指着智能化设备乐呵呵地说道。

“通过引进智慧养老平台,村里已经为高龄、独居老人家中安装了智能设备,并结合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搭建应急响应机制,实现对老年人多维度守护。”乌牛村党总支书记阙兴国说。

适应数字化变革的乡村服务供给,让越来越多群众从中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近年来,渝北区通过智慧养老、平安乡村等多个场景的智能化应用,推动乡村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共享,有效突破了乡村在医疗、政务、文化生活等方面公共资源和服务能力不足的困境。

针对农村地区社会化养老服务起步较晚,养老设施、技术要素滞后等问题,渝北区创新推出了“适老化改造+互助养老服务+智慧养老服务”的解决方案,推动“互联网+医疗、养老、社保”落地乡村,构建“医、养、科技”三位一体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与覆盖全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诊疗网络。

为扩大乡村数字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渝北区搭建“公共文化云平台”,通过建设有声图书馆、推出网络艺术课堂等方式,推动城乡数字文化资源互联。同时,加大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开发了一批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打通了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通过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渝北区2300余个事项进驻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行政村政务服务代办点全覆盖,政务、财务网上公开比例达100%,镇街一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比例达99.3%。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