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专题报道渝北:

让种子插上“数字化”翅膀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加速跑”

兴隆镇智慧育苗工厂   资料图

据央视新闻频道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渝北区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之一,在2021年国家数字乡村试点阶段性评估中获得全国第二。数字化在这里如何体现,有哪些应用场景,一起去看看。

眼下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在渝北兴隆镇的智慧种苗工厂,经过数字化改造的育苗“流水线”开足马力。230个苗床整齐排开,一片待栽插的种苗长势喜人。今年工厂收获了近1万亩的辣椒、番茄、茄子等农作物育苗的订单,这些种苗在培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被高科技设备赋予了“加速度”。在播种车间,一粒粒种子经过全自动播种线的“劳作”,只需要十几秒钟,就能转换成一盘盘播种好的苗盘。

兴隆镇智慧种苗工厂现场负责人仇明国说:“机器的速度快、精度高,每小时可以播800盘种子,如果按照数量计算,就是十几万粒种子,如果按照每天八小时计算,我们可以播种100多万粒种子。”

完成播种后,种子被送进“人工光照发芽车间”进行催芽。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键设定”的方式,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帮助种子快速发芽生长。同时,工厂的AI自动选苗补苗机器人,还可实现自动补苗,每小时选苗补苗6500株以上。“智能温室大棚里配备了很多先进的系统。”仇明国说,针对水、气、温、光、电,比如说肥水一体化系统、人工光照系统、空气能加温系统和水平循环风扇系统以及全开窗屋面降温系统,实现了整个育苗工作的智能化控制。相对于传统大田育苗,基本上可以节约一个多月的育苗时间,并且整个种苗的质量更高,生长更健壮,更整齐,没有病虫害。控制平台还通过全域物联网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和应用,实现了物物互联和系统整合。同时,留有数据传输和共享通道,与农业部门数据资源库进行有效衔接。

据了解,近年来,渝北区大力推广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实现了从“满地奔忙”向“人不下地”转变,以及从滥施乱用向精准滴灌转变转变。渝北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黄凤介绍,以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为抓手,渝北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全方位、全环节、全链条改造,以点带面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变,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据介绍,目前,渝北区建成全市首个区县级“三农”数智中心,中心建有农产品价格、农业产业等10个专题库;同时,建有种植业、畜牧业、乡村旅游等11个数据资源库,纵向汇聚市级三农大数据平台,横向聚合区农业农村委和区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数据资源,有效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了资源互联互通,在采集数据的同时将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形成农产品价格走势、产业发展趋势等分析报告,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数字乡村建设。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