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法院召开禁毒工作新闻发布会

全区毒品犯罪总体呈“稳中趋降”

庭审现场   本报记者 欧云霄 摄

本报讯(记者 欧云霄)今年6月26日是第36个“国际禁毒日”。当天,渝北区法院通过公开庭审和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宣传禁毒工作的重要意义,通报毒品犯罪的新特点,彰显法院依法严惩毒品犯罪的决心,引导辖区群众了解毒品危害、学习禁毒知识、自觉抵制毒品。

庭审现场——

贩毒者获刑二年九个月并处罚金

上午九点半,区法院在两江新区康美街道康庄美地一社区广场公开审理了一起贩卖毒品案。

2023年4月,被告人熊某与购毒人彭某通过电话联系毒品交易,并通过微信收取毒资540元。熊某将毒品放在约定位置后,通过微信告知彭某。后彭某前往上述地点取到一小包甲基苯丙胺(冰毒,净重0.164克)和一颗甲基苯丙胺片剂(俗称“麻古”,净重0.096克)。同日,被告人熊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民警从其家中的书房保险柜内查获三包甲基苯丙胺(净重5.573克)和一包甲基苯丙胺片剂(净重 3.717克)。

法院审理后认为,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熊某犯贩卖毒品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罪名成立,量刑建议适当,应予采纳,遂综合全案情节,当庭宣判,以贩卖毒品罪判处被告人熊某有期徒刑二年九个月,并处罚金四千元。

案件数量——

总体呈“稳中趋降、占比明显下降”态势

随后,区法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据区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6月至2023年5月,区法院共审结涉毒品犯罪案件1525件,依法对1738名毒品犯罪分子判处刑罚。近五年来,毒品犯罪案件总体呈“稳中趋降、占比明显下降”的态势。

辖区毒品犯罪呈现的特点:一是毒品种类中合成毒品占主导地位。传统毒品海洛因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甲基苯丙胺、大麻等合成毒品逐渐成为主要毒品类型。二是呈现下游零包化、共犯分工化特征。审结的毒品犯罪案件,绝大部分处于毒品犯罪链条下游或者末端,毒品主要通过“零包贩卖”形式流向吸毒人员。三是贩卖毒品和关联性犯罪交织多发。审理发现,贩卖毒品案件与容留他人吸毒、转移毒品、洗钱等犯罪案件相互交织。四是互联网+物流成为毒品犯罪新方法。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物流、“美团骑手”等非接触方式实施毒品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犯罪手段呈现隐蔽化。

禁毒举措——

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禁毒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必须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必须坚持“强基础、固根本、促审判”。

近年来,区法院成立禁毒工作领导小组,优化完善毒品犯罪案件专业化审判团队。坚持依法从严从重惩处毒品犯罪,对218人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重刑率达12.5%,远高于同期其他刑事案件,涉毒罪犯无一人适用缓刑,以严厉刑罚震慑和威慑潜在毒品犯罪分子。严厉打击累犯、毒品再犯等毒品犯罪分子,对该类罪犯依法坚决判处重刑,共对87名运输毒品罪犯、13名贩卖毒品罪犯依法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充分发挥刑罚特殊预防功能,尽可能长期杜绝其再次危害社会。

坚持“打财断血”,依法没收犯罪工具和毒品,全面追缴违法所得,充分运用罚金刑、没收财产刑,剥夺再次犯罪经济能力。五年来,共依法判处涉毒品犯罪罚金605万余元、没收财产296万余元,没收100余名毒品罪犯个人财产,还严厉打击涉毒洗钱、转移毒品等下游关联犯罪。

同时,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具有未成年人、从犯、立功等情节的运输毒品犯罪分子依法减轻处罚,提升分化、教育、感化、挽救的综合效能。此外,组织法官进街道、社区、学校等开展毒品案件巡回审判、禁毒普法宣传,以典型案例警醒人民群众自觉远离并抵制毒品。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