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发布!这些都是保护重点

“支持湖北省、重庆市省级考古机构创建国内一流考古机构。”“结合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培育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推动钓鱼城等宋元山城遗址、白鹤梁题刻等重要文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研究”……

5月26日,由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重庆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正式对外公布。三峡文物保护利用迎来新机遇。

△ 5月26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

本次正式发布的《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旨在统筹推进三峡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其规划范围为三峡地区重庆市、湖北省26个区、县,规划总面积5.75万平方公里;规划主要对象为文物及其依存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规划实施期为2023—2035年。

该《规划》指出,三峡地区作为沟通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的咽喉要道,是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之地,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而出的特色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别提到,根据三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数据,截止到2022年,三峡地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6601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98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28家。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

与此同时,三峡地区还包括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处,中国传统村落36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2325项,包括国家级40项、省级450项。可移动文物544799件/套,包括一级文物1018件/套、二级文物2566件/套、三级文物27486件/套,珍贵标本、化石2789件/套。

△三峡地区重要文物资源分布 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自2011年三峡工程建成至今,又实施了207项文物保护项目,建成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三峡文物修复中心,累计开放文物524处,65处被评为3A级以上旅游景区。本次制定的《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当前三峡地区文物保护利用系统性和协同性不够突出,研究阐释不足,展览展示体系尚未成型,活化利用形式单一,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融合发展程度有待提升等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方面,《规划》主要分为了《强化三峡文物资源管理和文物安全》《提升三峡考古工作水平》《实施三峡文物系统保护》《创新三峡文物展示利用》《让三峡文物活起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像在完善文物资源管理方面,《规划》就明确提出要在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和三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专题调查的基础上,厘清三峡地区文物数量、类型、分布、特征及保护利用状况,建设三峡地区文物资源数据库。同时,《规划》还指出,要充分关注三线建设、三峡工程等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成果,重点保护古代水利遗产以及航运、码头等交通遗迹,整体认知三峡库区消落区文物、水下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资源,丰富三峡文物体系。

在《提升三峡考古工作水平》部分中,《规划》指出“支持湖北省、重庆市省级考古机构创建国内一流考古机构。”

《实施三峡文物系统保护》部分则列出了更为具体的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其中,又主要细分为大遗址保护、石窟石刻保护、文物建筑保护、革命文物保护和培育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等几部分。大遗址保护涵盖了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涪陵小田溪墓群、万州天生城遗址、奉节白帝城遗址、巫溪大宁盐场遗址,以及湖北秭归楚王城遗址等。

在石窟石刻保护方面,《规划》特别提到要“实施南岸弹子石摩崖造像、江津石门大佛寺摩崖造像、涪陵白鹤梁题刻、奉节瞿塘峡摩崖石刻、宜昌三游洞摩崖等保护、监测及数字化保护项目。”

在创新三峡文物展示利用方面,《规划》特别提到,支持有条件的博物馆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纳入国家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重点支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三峡工程博物馆、宜昌博物馆、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巴东县博物馆(三峡湖北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

同时,还要推动钓鱼城等宋元山城遗址、白鹤梁题刻等重要文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研究,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编辑:渝北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