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降低五千平方米智慧大棚的运转成本?

这个“90后”是这样做的

李伟和他的智慧大棚   据上游新闻

据上游新闻 近日,记者来到渝北区木耳镇五通庙村的农小李生态农场,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波光粼粼的生态池塘,以钢铁为骨、玻璃为壁的智慧大棚……

打造心中的生态农场

农小李生态农场的创办人是今年30岁的李伟。李伟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他告诉记者,在他上大学期间就一直跟着老师做土壤修复实验,周末的时候,他也会到成都近郊的一些家庭生态农场免费帮忙,顺便向农场主学习经营农场的相关知识。“成都的那些家庭生态农场相对来说发展得较为成熟,我当时就想借鉴其模式在重庆创办一个。”李伟说。

2016年,李伟前往渝北区统景镇,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姐夫的种植基地帮忙,顺便积累着各类蔬果的种植技术。直到2019年,李伟打听到木耳镇在建设新乡村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于是他选择来到木耳镇五通庙村,流转了55亩土地,开始打造自己心里的家庭生态农场。“刚开始的时候,家里人很反对,毕竟我家在长寿,独自来到木耳镇做这个项目,前期投入大,谁都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李伟说。

初到木耳镇,当地政府就为他划拨了10万元的专项产业扶持资金,渝北区农业农村委又帮助他盖起生态大棚,派出技术专家指导,为李伟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这令他十分感动,从而他更加坚定了把农场做好的信心。经过几年的努力,李伟的农场已初具规模。依托农场,李伟不仅打造了“农小李”生态农产品品牌,并开始尝试农旅融合发展。

解决成本问题增效益

记者跟随李伟来到农小李生态农场的智慧大棚内参观,看到一排排立体种植架上培育着草莓。“这批草莓就快采摘结束了,接下来会迎来番茄、西瓜的采摘期。”李伟说。

在智慧大棚的对面是传统农业大棚,虽然里面也种植的是草莓,但产量远不及智慧大棚。李伟介绍,农场的智慧大棚能自动化控制土壤湿度、温度以及光照,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果蔬产量。

据了解,农小李生态农场的智慧大棚占地面积达到了5000平方米。“建设智慧大棚就是为了节本增效。当时快修建完成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遇到了难题。”李伟说,他当时粗略一算,发现智慧大棚的运转成本有点高,“增温、照明、通风、水肥灌溉都需要用电,而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于是,李伟找到当地供电公司寻求帮助。“获悉情况后,我们立即与李伟进行了深入对接,启动业扩配套流程,组织党员骨干开展现场勘察,测算整个农场的用电负荷,为农场的智慧大棚量身打造了用电方案。”国网重庆市北供电公司石兴供电所所长邓明说。

经过系列用电改造,智慧大棚的用电成本下来了。但是,仅这样还不够,李伟又开始四处学习引进生态种植技术,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农场的生态种植技术一直在不断更新,农场的收益也越来越高。”李伟说。

李伟告诉记者,他准备打造一个集研、学、赏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场,前期以草莓、番茄采摘为主,然后逐渐增加下午茶、烧烤、垂钓等业态。“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动更多人发展生态农业,为助推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李伟说。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