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打造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区

川渝高竹新区医保服务站投用,群众办事更加便利

本报记者 胡瑾 摄

本报讯(记者 王彦雪)全区基本医保参保人数突破120万人,居主城首位;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基金征收34亿元、支出17.83亿元,足额保证全区定点医疗机构的基金使用需求;建成全国首个跨省域公共服务平台川渝高竹新区医保服务站……记者从日前召开的2023年渝北区医疗保障暨医保基金监管工作会议上获悉,2022年,我区通过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强化医保基金综合监管、持续提升医保公共服务效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医疗保障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去年,我区不断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待遇报销水平,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改革,修订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医疗保障能力得以稳步提升。

我区持续深化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全区公立医疗机构累计开展了13批次国家和省际联盟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11批次国家和省际联盟组织医用耗材带量采购,集采药品品种503个、医用耗材17种。药品耗材集采价格平均降幅50%以上,最高降幅达96%,为患者累计节约费用约1.4亿元,参保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同时,我区切实强化医保基金综合监管,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全年约谈定点医药机构350余家次,通报批评、曝光89家次,开展上门指导和集中培训1735人次,顶岗培训6人次,定点医药机构自主规范意识和水平显著提升。聚焦“三假三乱”开展专项整治,综合运用网审、三方审计、专家审核、现场监管等方式,检查定点医药机构1545家次,追回基金本金357.3万元,有效维护了医保基金使用安全。

我区持续提升医保公共服务效能,积极开展“三化一能”建设,在全市率先搭建起覆盖全域的三级医保经办平台,辖区22个镇街、357个村(居)的医保经办网点实现互联互通。建成全国首个跨省域公共服务平台川渝高竹新区医保服务站,全面取消川渝两地异地就医备案,推动生育津贴申领等26项医保高频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跨省异地联网结算定点医药机构开通率达83%,每个镇街至少有一家定点医药机构可开展跨省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将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等5个病种纳入直接结算范围,开通国家谈判药品“双通道”药店4家,群众看病购药更方便。打造医保“网上大厅”,64项高品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零跑动”;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使用率在全市名列前茅;开通医保“智慧云”服务热线平台,医保对外咨询渠道更加顺畅。

此外,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区及时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的药品和诊疗项目临时纳入支付范围,严格落实“即参即享”“先救治、后结算”政策,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落实阶段性单位缴费缓缴政策,为辖区24651家企业提供免申即享服务,切实发挥了医保基金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

“医保工作服务发展、关系民生。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医保的杠杆效应和撬动作用,持续抓好抓实医保各项具体工作,助力渝北打造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区,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区医疗保障局负责人表示。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