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 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我区以全域旅游发展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清水”

2022年3月,大湾镇金凤桃乡第二届桃花节期间,游客前来踏青赏花

本报记者 胡瑾 摄

□本报记者 万桃利 通讯员 田小娟 邹正

乡村二月,春暖花开。在渝北,绿水青山美丽如画,特色产业生机盎然,一条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一个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一处处休闲观光目的地……广袤田野正唱响着一曲乡村振兴的欢歌。

近年来,我区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采摘、精品民宿、农事体验、观光度假等,形成了以旅兴农、以农促旅、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如今,渝北的乡村旅游逐渐呈现产业规模化和产品多样化的态势,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清水”。

农旅互动,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旅游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金山银山。

如何留住乡愁,留住乡村记忆?近年来,渝北区为推动乡村旅游从“用资源”向“提品质”升级,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了三条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即:以“都市山水原乡”为主题的古洛线、以“都市艺创新乡”为主题的茨兴线、以“都市乡情迎宾”为主题的玉矿线。

以古洛线为例,古洛沿线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林、泉、洞等生态景观俱全。全线森林覆盖率高,是渝北乃至主城区的“后花园”,市民们不用出主城区就能坐享“天然氧吧”。随着远近游客纷至沓来,位于古洛沿线的“川东民居”——青龙村、“林下精灵”——灵芝庄园、“古朴院落”——廖家湾、“樱花烂漫”——云龟山等多地形成了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特色产业、生态康养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而利用乡村生态、农业、闲置农房等资源发展的乡村旅游,是渝北区2022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亮点。

去年,我区重点围绕南北大道沿线,加快建设乡村旅游产业示范带,推进木耳“新乡田园”、兴隆“礼朝屋基”和“柏树屋基”、大湾金凤村“上古农耕”等艺术赋能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了龙门·璞村、白云·粮宿等高端民宿建设,着力打造玉峰山、小天池、白云山、华蓥山高端民宿集聚区,年内新增精品民宿20家以上;艺术乡村建设工作也在加快进程,启动玉峰山艺术家村落、中国抗战美术博物馆等项目建设。

文化铸魂,擦亮乡村振兴新底色

“城乡文化的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让乡村也同城市一起,实现精神上的共富。

渝北在全市率先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建设,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文化、一村一幅画,目前已建成统景江口村、兴隆牛皇村和大盛青龙村、顺龙村(灵芝庄园)、天险洞村(廖家湾)以及古路草坪村、洛碛大天池村7个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同时,还有12个示范点的建设正有序推进中,为渝北乡村旅游塑形、铸魂。

其中,兴隆镇牛皇村已成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试点村级单位。在融合试点中,牛皇村建成了标准化游客接待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室、农家书屋、文创产品展示厅、乡情馆、多功能会议室、棋艺室等功能室和文化艺术体育广场;打造了礼朝屋基文化大院,创建了造型艺术馆、新媒体艺术馆和纤维编织艺术馆3个村居艺术馆,培育出“春牛喜耕 家园亲亲”乡村文旅品牌。如今,礼朝屋基22栋独具巴渝特色的农房,还原枯藤老树、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田园牧歌式生活,成为重庆网红打卡地。

农文旅融合,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渝北以乡村休闲游、特色体验游为主题,不断释放磁吸效应。

位于渝北区大湾镇龙洞岩村的上古农耕体验园,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该园占地面积1917平方米,分为上古堂、上古坊、上古居、上古用膳厅等功能区,主要展示农耕时代下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场所及工具,辅之以教育、娱乐等功能。

在这里,游客可现场体验蓝染、酿酒、晒缸酱油、晒缸醋、麦酱、麻糖、杂酒、轧糖、榨油等传统技术。无论是漫步、荡秋千,还是摘水果、抓鱼鳅,都会让大家由内而外地感觉到舒适与惬意,尽情感受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据介绍,去年,大湾镇还推出了“赏花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特地打造了芳菲台、红雨台、听风崖等十多处网红打卡地。此外,还打造了以河滩为漂道、全长4.6公里的桃子溪漂流,在吸引游客走进金凤桃乡,体验赏花、采摘、玩耍乐趣的同时,也让一大批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数据显示,2022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5亿元,茨兴、古洛、玉矿乡村旅游示范带基本形成,“主城周边游·渝北好地方”品牌形象在主城市民中心已形成广泛共识。

如今,行走在渝北的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景象如画卷徐徐铺展,乡村生态旅游红利竞相释放,让渝北山更绿、水更清、林更茂、民更富。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