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花在瓶中 风景无限好

——记“莳花在野”中国插花传统技艺传承人李朝辉

李朝辉

花艺作品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任天驹 摄

□本报记者 周新宇

中国人惜花、爱花,寄花于情。将时令鲜花插于瓷瓶中,更是历代中国文人较普遍的风雅爱好。插花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正如辛弃疾曾写道:“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插花是幽栖闲居的情趣,也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

日前,我区公布了第十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莳花在野”中国插花传统技艺榜上有名。今日,就跟着记者一起来听听这项非遗技艺及其传承人李朝辉的故事吧。

缘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木一枝,协陶甄之妙致。片花片蕊,得造化之穷神。”插花起源于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插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文化的精髓。

李朝辉与插花结缘于2014年的一场茶艺活动。现场,一位插花师用三朵菊花和一根随手捡来的干树枝布置了茶席,以三两枝花呈现出无喧无闹、清新别致的意境。见惯了繁花簇拥的西式插花,这种看似“随意”却效果精美的作品让李朝辉对插花技艺一见倾心。

从此,李朝辉走上学艺之路,开启了一场美学的修行、灵魂的远足,沉浸于一花一木一器皿的世界。

经过9年时间的学习、摸索和深造,李朝辉从一个插花小白“晋升”为一名插花非遗传承人。学艺过程中的种种自是不言而喻,李朝辉却倍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探索自然之美、心灵之约,她说:“虽然我们的身体被生活禁锢在一方有限空间,但是修剪花枝、静心插花之时,就是我们的灵魂穿山越林、随心所欲、复归自然的时候。”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朝辉秉承师训,在传承中国传统插花技艺技法的基础上,融入日本花道和西方花艺特长,在传统技艺中注入多种文化元素和时尚符号,真正实现艺术创新,最终形成了新中式风格。因此,她的插花作品别具一格,富有艺术感染力。

有了自己的插花风格后,李朝辉并没有满足现状、止步不前,她坚持走出去开拓眼界,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以及各种插花比赛,坚持以赛促学,在欣赏更多插花作品、领略不同插花之美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技艺,创办了“莳花在野”工作室。

缘兴:万物皆可用于插花

“中国传统插花技艺技法规范考究,要求严谨。日本花道流派众多,也强调自然之美。”李朝辉表示,追求古典意境是中国艺术插花的独特风格,意境美是中国插花艺术创作的重点,注重写意抒情,讲究意与境的统一、情与理的结合。“艺术是相同的,没有国界,插花就是一次次古典与现代碰撞的过程。”李朝辉如此说到。

以作品《年宵花》为例,李朝辉选择北美冬青、乳茄、松柏等花材,寓意喜庆、和美之意,经过简单构图、固定和修剪,将各类花材巧妙地融为一体,呈现出年味从一束年宵花开始的意境。“插花赋予了花材第二次生命。”李朝辉表示,插花要讲究构图和技法,追求植物的自然生长之态,朵朵舒立、叶叶舒展、枝枝生韵,焕发出清雅飘逸、灵动跳跃之美。

“插花要静下心来,讲究宁心静气,不仅要和花对话,更是和自己对话。”就连一片叶子的去留,李朝辉都会思忖良久、反复调整,“尽管这片叶子很好看,但是挡住了其它花枝的美,显得不和谐,就必须去掉。”

在李朝辉眼中,“万物皆可插花”。除了常见的花材,巴茅草、蔬菜、水果都被她拿做插花的材料。蔬菜、水果做成的花艺作品一般用来庆祝丰收,“辣椒的红来代表中国元素,青菜的绿表示大地的生机盎然,表现节庆的祥和与喜庆。”她每周还会开车去山上捡树枝和一些材料,她说:“捡,不是节约成本,而是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自然姿态之美。”

李朝辉介绍,她的插花技艺在选材、构思、造型上比较广泛自由,匠心运用空间布势和构图法,重在追求不对称的均衡美;以较少的花枝,表现出花枝的自然美姿和精神风韵;在静物之中透出鲜活的动感、灵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缘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近几年,李朝辉多次参加街道、社区组织的非遗展,于是萌生了申请非遗项目的想法。经过3年的努力,她的“莳花在野”中国传统插花技艺终于上榜渝北区第十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掌握这项美学技艺,李朝辉坚持定期深入老年大学、社区、街道等地开展插花公益活动,引导居民在小天地里做大文章。在芬芳花香中,伴随着欢声笑语,课堂其乐融融。在李朝辉的指导下,居民们或大胆选择心仪的花材,或巧妙修型搭配器皿,凭借各自心灵感悟,素手出新品,形成一件件风格迥异、大胆独特的作品。居民们不仅展示了各自质朴的艺术表达,还充分享受到插花带来的喜悦和快乐。

“以前,我只是一个人享受插花的快乐,现在我不仅想让更多的人爱上插花,更想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李朝辉说,为了传承这项技艺,她还有一个三年计划:建立培训基地,加强对青年一代传承人的培养,让中国花道优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对中国花道的历史文化、传统技艺特色进行深入科学研究,充分发掘该项目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总结创新发展成果等。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