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见证榜样力量

——探寻渝北微电影《阿嫫》获奖背后的故事

渝北区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万桃利)“阿嫫”,在彝语里,是“母亲”的意思。

而根据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道德模范谢彬蓉支教故事进行改编拍摄的微电影就以“阿嫫”为名,重现了扎根凉山的“铿锵玫瑰”谢彬蓉在八年支教生涯里,用无怨无悔的辛勤付出,为大凉山深处的孩子送去希望与生机的感人事迹。

一声“阿嬷”,一段真挚的师生情,一场温馨感人的光影演绎……《阿嫫》赢得了观众的赞誉,先后荣获中宣部第五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微视频)大赛15分钟类二等奖、第五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最佳微电影奖”“最佳编剧奖”等殊荣。自影片发布以来,网络观看总量超百万次。

为挖掘作品创造背后的故事,本报记者走访了《阿嫫》主创团队——渝北区委宣传部,探寻镜头记录以外的那些难忘回忆与感人瞬间。

取材真实

大凉山彝族孩子的阿嫫

主题,永远是一个微电影的核心。

《阿嫫》的核心,就是谢彬蓉坚守大凉山支教多年,把孩子拉回课堂、送出大山的先进事迹和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

2013年,空军某部高级工程师谢彬蓉从部队退役后回到渝北。2014年初,谢彬蓉了解到,四川省凉山州长期需要能吃苦、有爱心、负责任的社会公益人士接力支教。这一信息激起了她当年因参军没能如愿从教的梦想,于是,谢彬蓉决定前往海拔3000多米的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义务支教。

自此,她成为一只为凉山彝族衔去知识的“候鸟”,每逢学校开学就离开繁华的城市,飞到山里与孩子们在一起。

在扎甘洛村支教的第一学期结束时,面对村支书“还来不来”的含泪疑问,谢彬蓉坚定地说:“来!这里有我的孩子们,我怎能不来?”至今,为了这个“来”字,谢彬蓉已在大凉山坚守了9年多。在卫生条件差、交通不便的乡村学校,谢彬蓉为孩子们送去知识和力量,被乡亲们称为大凉山上的“铿锵玫瑰”。

谢彬蓉的事迹感动着大家,正因为这份坚持,2018年,她被评为“中国好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2019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19年1月,谢彬蓉作为“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并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接见。

“这位来自渝北的全国最美志愿者,选择在师资最匮乏的大山深处扎根。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军人的毅力和正气,也看到了一名党员的无私和担当。”谈起创作《阿嫫》的初衷,渝北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以谢彬蓉支教的先进事迹为蓝本进行取材创作,只为拍出人民心中的榜样人物,讲好真实的渝北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支教岁月,让这份正能量飞进千家万户。”

“弘扬正能量看似是一个缥缈、摸不着的东西,但我们希望它能接地气,反映真实生活。”经过反复推敲商讨,渝北区委宣传部决定,以谢彬蓉来到偏远的凉山彝族乡村做支教老师为主线,采取微电影的形式将这段感人故事搬上银幕。2021年5月,渝北区委宣传部与重庆米客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米客微)展开合作,迅速启动剧本创作及拍摄工作。

深入挖掘

串联起感人的师生故事

作为一部公益微电影,《阿嫫》剧本的创作取材来源于真实,但要在短短十几分钟内描绘一个真实的“谢彬蓉”,塑造一个能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阿嫫”,如何“讲好”故事?成为创作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剧本创作前期,创作团队多次组织开展剧本创作交流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主题立意、作品剧情、人物塑造等方面展开艺术指导,提供修改方向及参考建议。确定好创作方向后,团队多次面对面采访谢彬蓉,在交流对话中详细了解其支教生涯的点滴故事,获取创作灵感,打磨剧本。

“我们从真实的角度出发,在对话中感触到了谢彬蓉身上不一样的闪光点。我印象很深刻的片段就是她‘抓逃兵’的故事。把学生抓回课堂,这幅画面有冲突、有交流、有互动,既生动又立体。”总导演兼编剧贺凌云回忆道,在交流时,谢彬蓉说起了“抓逃兵”这个细节,他对此提出了疑问。

原来,军人出身的谢彬蓉早已把“不能当逃兵”这一信念镌刻在了骨子里,也把这份信念代入了支教过程中。面对没来上课的学生,她想的是“抓回来”;当觉得“有点难”的时候,她告诉自己“不能当逃兵”……通过面对面沟通交流,主创团队对谢彬蓉的支教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将这些鲜活的故事串联起来,获得了诸多创造灵感。

在主创团队的讲述中,记者眼前浮现了诸多画面:刚到教师寝室的时候,谢彬蓉被房间里的老鼠吓得不敢睡觉,老鼠在那儿“搞”,谢彬蓉就在那儿“打”;第一天教学,本是十八张的课桌椅,却只到了九个娃;第二天,谢彬蓉用棍子敲打不锈钢盆,提醒学生上课,得不到回应后便匆匆前往学生家中询问情况;第三天,当谢彬蓉满怀期待走进教室,却看到学生越来越少时,她难掩伤心……

在扎甘洛村那个小小的校园里,谢彬蓉“抓学生”“教学生”“爱学生”,故事很多,件件感人。而这些真实发生在谢彬蓉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正是《阿嫫》创作的基础。

“我们最终定出了用小切口、生动案例讲故事的方案,用谢彬蓉支教生涯中数个小故事串联起大形象,以最朴素的故事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剧本敲定后,渝北区委宣传部与美姑县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协调《阿嫫》剧组在扎甘洛村的拍摄工作。不多日,剧组一行便接到前往大凉山实地拍摄的任务。

拍摄演绎

细微之处体悟心路历程

2021年6月10日,雨过天晴后的凉山州美姑县扎甘洛村阳光普照。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剧组走在扎甘洛村的田间山头,熟悉环境。

“在上山前,剧组就做好了一切准备,但真实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还是和大家想象的有一定差距。”据导演常炜透露,由于海拔高、紫外线强烈,白天拍摄期间,强烈的紫外线造成大家严重晒伤;夜晚休息,由于条件有限,剧组只能在闲置房屋的水泥地铺上一层除湿垫入睡。唯有的两张铁皮床,剧组都优先给小演员使用……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场景多,但剧组上下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没有人把“累”和“难”挂在嘴巴,而是对每一个光影、每一个镜头的捕捉都严格把控、反复雕琢。

为了还原谢彬蓉的支教轨迹,拍摄团队深入校园,亲身体会师生间的温暖。据介绍,除去杨江霞(饰演谢彬蓉)、尹开心(饰演阿果)、冉易居(饰演吉克书记)三位演员,布达兄弟、曲达爷爷等角色都是本人出演,他们以切身经历再现与谢彬蓉相知相处的点点滴滴。

有了在扎甘洛村的亲身体验和深入交流,围读剧本的时候,演员更容易将自己代入角色。回忆起拍摄时刻,剧中饰演谢彬蓉一角的演员杨江霞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与小阿果的合作。”

剧中,阿果腿部受伤,没法参加期末考试。谢彬蓉在背着阿果返校的过程中,不小心摔倒在路边。看着谢彬蓉只担心孩子是否摔伤而不顾自己时,阿果轻轻叫了她一声“阿嫫”。这让谢彬蓉顿时红了眼眶,背着孩子久久不能平复。这场剧结束后,杨江霞还深深沉浸在那份温情之中,内心充满了满足和感动。

整个片子一直在用情绪讲故事,有笑有泪,击中人心。拍摄过程中,演员反复揣摩剧本,代入角色,抓好从复杂情绪到坚定初心的冲突变化,从细微之处体悟谢彬蓉的心路历程。这也为角色塑造和剧情推进打下了扎实基础。

同时,记者了解到,作为渝北区文艺创作重点项目,《阿嫫》在拍摄创作时获得了大力扶持。渝北区委宣传部与拍摄团队建立了全流程、无障碍的信息沟通和问题解决机制,多次会商创作进度,给予跟踪指导,为《阿嫫》的顺利拍摄提供有力保障。

最终,在演员的倾心演出、拍摄的尽职严苛、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一周时间,创作团队便顺利完成在扎甘洛村的剧情拍摄。

光影立意

以传播正能量铸魂育人

image.png

2022年12月16日,第五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圆满落幕。当天,《阿嫫》斩获了“最佳微电影奖”“最佳编剧奖”两项大奖,这也是该活动的最高奖项。

正片结尾处,眼睛还包着纱布的谢彬蓉赶回校园。音乐在此时铺垫、递进,在一声声“阿嫫”的呼唤中,谢彬蓉与孩子们紧紧相拥,全片情绪烘托至高潮,激起“泪点”。

看着大屏幕上的光影,演员杨江霞感慨良多:“在交流中,谢彬蓉谈得最多的不是怎么把事迹宣传好,而是山区的孩子们对她有多好。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让我感触颇深,我也要尽自己的所有力量把这个形象演绎好。”

“《阿嫫》的内容有引导教育意义,但我们不打算通过说教的方式去让观众了解好人好事,而是希望影片兼具观赏性和价值输出。效果很不错,影片做到了这点。”谈及影片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总导演贺凌云表示,“超出了预期。”

这部精品力作的诞生,既归因于主创团队守正创新的文化担当和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又得益于渝北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探索。

近年来,渝北区紧扣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等重大主题,围绕学习宣传红岩烈士王朴,时代楷模杨雪峰,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谢彬蓉等本地典型,主动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以微电影拍摄为主要手法,筹拍了《翻身局》《阿嫫》等系列微电影,讲好渝北故事,传播渝北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推广典型、宣传正能量的倍增效应。

这也是渝北微电影创作在大赛获奖之外的更喜人的收获。

如今,一个个温暖感人的事件、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作品正持续塑造着渝北形象、传递着温暖瞬间、汇聚着感动力量,引领每个人“靠近正能量、传播正能量、争做正能量”。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