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法院事例入选重庆法院首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事例

本报讯(记者 万桃利)近日,市高院发布第一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事例,涉及未成年人审判机制创新、队伍建设、一站式解纷、特殊群体保护、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典型性强、可复制性高、做法举措实。其中,渝北区法院“创新‘分离保护式’庭审模式提升温情司法少审品质”事例入选。

据介绍,工作中,区法院坚持以重庆法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四个一’建设”工作机制为抓手,立足法院以审判为中心的前提,以未成年人心理关爱为着力点,不断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能力,推动新时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为了消解未成年人心理负担,区法院创新“分离保护式”庭审模式。鉴于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与成年人有着较大差异,区法院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对审判模式进行了重大改进。适用单面镜将法庭分为审判区与分离保护区两个区域。开庭时未成年被告人与审判人员、公诉人等一墙相隔,不直接面对,使法庭气氛在不失威严、庄重的前提下,极大减轻未成年被告人可能出现的恐慌、顾虑等心理负担。为了避免未成年受害人直面施暴者导致的二次伤害,由到庭的未成年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分离保护区参与庭审。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避免被告人刑满释放后的打击报复,未成年人及法定代理人的声音及图像传送至法庭审判区均进行了技术处理。

另一方面,区法院整合审判团队,用好“心理咨询师”复合型法官。区法院自2019年机构改革撤销未成年人独立建制庭后,继续坚持未成年人审判专业化发展方向,分别在刑庭、民一庭等业务部门组建特定专业团队,并由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法官作为团队骨干,将心理咨询技能与司法审判相结合,推进未成年人刑事、民事等案件的审判及延伸工作。2021年至今,该院共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3432件,承办法官运用心理咨询技巧调解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2600件,回访帮教未成年被告人55人,爱心帮扶未成年被害人62人。在一名即将参加小升初考试的被害人被家庭教师猥亵一案中,承办法官结合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的方法,帮助未成年人解除顾忌、缓解压力,给予支持与鼓励,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入理想的中学。

与此同时,区法院积极探索,建立心理咨询室,增进对未成年人心理关怀。聘请专职心理咨询师参与到涉案未成年的心理帮扶工作中,提供每周一日的定期“坐诊”服务。同时,针对在心理咨询中的未成年人年龄小、认知低、表达弱的特点,区法院心理咨询室购置心理沙盘,辅助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治,不仅可以准确把握未成年人的心理创伤程度,还能有效帮助其释放不良情绪,提升心理治疗成效。

此外,该院不断深挖典型案例效能,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分析总结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帮扶、帮教的案例,打造典型案件精品,3篇案例分别入选2022年重庆法院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领域典型案例。密切关注审判中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影响的新情况、新问题,撰写《警惕网络“隔空”猥亵成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新形态》,被市教委采用。聚焦校园欺凌、学校性侵、教培机构监管、泄露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等多个问题易发点,先后向市教委、市市场监管局、区民政局等部门发出司法建议9份。首创“代表委员+司法建议”工作机制,邀请4名关心、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代表委员参与“预防教培行业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建议调研并就受害学生及时心理干预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得到市教委积极回应。2021年以来,区法院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普法团队深入辖区各中小学开展法治讲座等活动20余次,受众师生近万人。

“区法院‘分离保护式’庭审模式,对提升新时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质量具有典型意义。”区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率先创新刑事庭审模式并建立心理咨询机制,充分履行未成据年人审判“双向、全面”保护政策,有效提升了司法效能。在打造专业化审判团队方面,区法院充分发挥了“心理咨询师”复合型法官在涉未成年人审判中的优势作用,展现出司法温情。同时,该院密切关注审判中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新情况、新问题,深挖典型案件,找准宣传抓手,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引作用,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效显著。

“我院立足法院审判职能,注重未成年人心理关爱,不断创新推进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科学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该负责人介绍道。数据显示,区法院教育感化成效显著,我区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下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从十年前的103件161人,下降至近一年来的24件24人。2021年,区法院刑庭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