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绘出沃野美丽画卷

——渝北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我区因地制宜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图为大湾镇上古农耕体验园

乡村振兴帮扶干部行走在田间地头

茨竹镇放牛坪村村民喜获丰收

村容整洁,乡风文明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瑾 朱云卿 摄

□本报记者 杨荟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渝北“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移。

2022年以来,我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围绕建设全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聚集“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不断强基础、谋发展、惠民生,脱贫成果更加巩固,乡村振兴跨上新台阶。

如今,在渝北,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发展潜能加快释放……全区上下正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坚守“高标准”巩固成果提成色

2022年9月底,在大盛镇青龙村果园里,第一书记陈明放正在果园里忙碌着。按区委统一安排,2021年5月,临空投公司陈明放进驻青龙村,成为青龙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一年多来,陈明放把青龙村当成了自己的家,吃、住、干在村里,以实际行动与帮扶单位紧密联系、协同配合,以党建引领发展,实现强村富民路更宽。

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是我区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之一。为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区坚持高位推进,成立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专班,全区21个单位共同配合,把精准监测帮扶、有效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作为重点任务统筹推进。

为了强化制度保障,我区对照国家33项衔接政策和市级配套出台的70项政策举措,不断优化完善渝北贯彻落实政策举措,先后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渝北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等衔接政策,并结合全局谋划、区域定位、重点打造,细化完善了一系列衔接政策举措,织密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政策保障网,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

同时,充分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专班统筹、调度职能,协同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健全由区领导带头、部门定向指导、街道(区属国有公司)对口帮扶镇村方式,从产业、就业、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和重点帮扶镇村发展。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206家民营企业对接帮扶镇村,共同推动乡村社会事业发展,新增投资5246万元,公益捐赠64.87万元。强化与云阳县“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明确22项年度重点任务,拨付帮扶资金3040万元。

没有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乡村全面振兴就失去了基础。渝北坚持高位推动,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合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盯准“总钥匙”产业帮扶开新局

如何守住防止规模性、区域性返贫底线?

动态监测帮扶是防返贫最管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我区始终将坚持把“固成果”“守底线”作为首要前提和重中之重,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在工作中,突出“及时”,聚焦农户“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情况和收入状况等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排查,“三大行动”走访农户12.8万户,新识别监测对象3户9人,累计标注监测对象42户、110人,做到应纳尽纳。突出“精准”,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及时跟进补上帮扶措施,有劳动能力监测对象产业帮扶33户、务工就业31人,综合保障59人,健康帮扶100%,监测对象政策对接率100%,做到应扶尽扶。突出“务实”,通过现场教学、业务学习、视频培训等方式,培训帮扶干部、村(社区)干部等600余人。对全区166个村书记开展集中培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抓党建、强治理、优服务、促发展的能力。举一反三推进中办督查、国家及市级考核评估、衔接项目资金等反馈问题整改,常态化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督查暗访,确保问题动态发现、动态清零。

“我家10多亩土地,一年流转费6000元。在家门口的‘农场’上班,一年工资4万元。在农村,能有这个收入,我感到很幸福!”木耳镇新乡村农民杨德福盘算起自己的年收入,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尝到“甜头”的村民大有人在。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的治本之策和源头活水。为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我区着力抓产业稳增收,以构建“3+6+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依托,建成设施大棚7万平方米,新增冷藏保鲜库1.2万立方米,建成年处理量3万吨柑橘分选线1条,围绕“四季”举办“三节一园”活动,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1.5亿元;深化联农带农机制,累计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39个、家庭农场253个、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1个,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紧密与脱贫群众的利益联结。实施衔接项目63个、资金3423万元。年初,安排到户到人产业发展资金205.4万元,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1444.95万元。多形式、多渠道销售农副产品8000万元。着力稳就业促增收,开展就业攻坚行动,摸排市外返乡人员1158人,帮扶71人就业;实施“就在渝北·职为等你”六大行动,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44场,提供岗位4.3万余个,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6596人,实现全区1070名脱贫人员、28名边缘易致贫人口稳定就业;健全川渝、“一区两群”劳务输出工作机制,与达州市、广安市、铜仁市三地“直播连线”签订《共建劳务基地合作协议》,10家区智能重点企业送工入职1万人,引导云阳劳动力到渝北就业72人。

绘就“新蓝图”久久为功谱华章

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就要让乡村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在统景镇江口村,宽阔平坦的村道,花草点缀的院落,笑语回荡的“民情茶室”,连排成片的柑橘林,勒出一幅美丽乡村宜居宜业的幸福图景。

2022年,我区突出四个重点,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让这样的美景在渝北比比皆是。

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中,我区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的原则,大力推行“首村首厕过关制”和农村改厕施工带头人负责制,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1万户,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5%。在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我区建立“四归五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24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实现全覆盖。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我区完成木耳镇新合村、兴隆镇徐堡村等5个生活污水综合整治,建成雨污管网127.92公里,新建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1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76.4%。同时,大力提升村容村貌,按照“原自然风光、原住民风俗、原民居特色”思路,累计整治提升农村危旧房7.5万户,建成洛碛“桃韵天池”等30个人居环境示范点和大盛天险洞村等24个人居环境示范片,创建市级美丽宜居村庄40个、绿色示范村庄40个、整洁庭院和美丽庭院3050个,打造木耳简家湾等45个“四美庭院”。目前,农村地区全域基本实现户户通人行便道、村村通农客、镇镇通公交,实现农村社社通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

乡村的美,不仅美于“颜值”,更要美于“内涵”。为此,我区强化三治融合,不断完善区镇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先后探索总结出“情理堂”“畅晚庭”“积分制”“亲亲家园”等基层治理模式;深化“道德讲堂”教育实践,以“一学二讲三传”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理论麻辣烫”宣讲品牌、“文明农家乐”实践品牌、“巴新巴常”志愿服务品牌,建成新时代农村文明实践所(站)225个;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成区、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机构192个,打造“中心律师天天见、镇街律师周三见、村居律师月月见”“温馨三见”公共法律服务品牌。

今天的渝北乡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正在成为提升村民精神风貌、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