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时刻 热心勇敢的渝北志愿者温暖人心

渝北这座城,嘿多热心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无数的渝北人挺身而出,就地转岗为疫情防控的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共同战“疫”:他们坚守管控楼栋,守护群众安全;他们穿梭在高风险小区楼栋之中,为群众配送物资;他们忙碌在核酸采样现场,让核酸筛查提速再提速……

平时,他们是党员机关干部、医护人员、民兵、社区干部、房产中介、民警,但现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疫情防控志愿者。

他们用行动告诉大家,在危急时刻,你可以永远相信热心勇敢的渝北人!

95 后“大白”上岗——

虽腿脚不便,也要尽最大力量去守护这座美丽的城市

唐心一在上门采集核酸的路上 本报记者 杨青 摄

本报讯(记者 杨青)“盼明日加油,更盼早日战胜疫情!”11月7日,渝北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唐心一在日记中给自己加油。从这天起,她有了一个新身份——抗疫一线的“大白”。而她自己,年少时同癌症顽强斗争了7年,不幸留下后遗症,被评定为肢体三级残疾。

“主任,医院核酸采集队又要报名了,我这次有机会参加吗?”11月6日,得知医院将再派一批医护人员支援核酸采样点时,唐心一又一次主动向科室主任方元报名。这是她正式入职的第二周,也是她第四次报名参与核酸采样。由于之前她没有正式工号,一直未能参与一线核酸采样工作。

“现在你是一名正式医生了,这次你可以去了……”方元看着眼前这个倔强的小姑娘,点了点头。

95后的唐心一11岁时罹患骨癌,经过十多次手术和化疗幸运地活了下来,由于多次做手术,导致右腿跛行,被评定为肢体三级残疾。在6年的时间,她一度依靠拐杖上学,也是因为在医院的治疗经历,让她坚定地选择了学医,励志成为一名医生去帮助别人。去年,从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唐心一以校招全场最高分的成绩进入渝北区人民医院实习,今年10月底正式入职放射科。“年幼时我曾因为腿脚不便自卑过,长大后意识到残疾不是我的过错,我已将老天给我的酸涩柠檬酿成甜美果汁,能有机会成为一名医生,是我最大的幸运。”唐心一说。

11月7日早上6点,唐心一来到区人民医院集合,这是唐心一参加核酸采样的第一天。“看到集结点排成一列的整齐大巴,我有了马上要投入‘战斗’的紧张感。”在去往核酸采集点的路上,睡意开始袭来,但唐心一不敢打盹,一直反复地复习着培训中学到的采样要点和防护穿脱技巧。

到达核酸采样点后,唐心一很顺利地穿好了全套装备,做好了防护措施,和几名前辈一起变成“大白”。当天虽然是她第一次独立上岗,但核酸采样的操作很规范,随着前来采样市民的不断增多,她的动作也越来越娴熟。每次采样前,都将酒精倒在手心、手背和指缝并仔细揉搓,随后,拆拭子、采样、装好样本,继续手消……虽然只有短短几十秒,但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不但保质保量完成核酸采集,唐心一还十分注重“客户体验感”。每当有带小孩的居民,因孩子年龄较小对医护人员及核酸检测心有畏惧、不愿配合时,唐心一便会耐心哄道:“姐姐是‘大白’,不要怕!只要张大嘴巴就可以啦,姐姐看看喉咙里有没有病毒。”说完,还为配合的小朋友点赞。第一天上岗,她就采样1200人次。“夸奖若干,微笑不断,虽然脚有点累,但今日总体表现不错。”在当天晚上的日记里,这个乐观俏皮的姑娘写下了切身感受。

虽然已经连轴转工作了10多天,但唐心一丝毫没有喊累叫苦。随着封控小区越来越多,唐心一又多了一份“扫楼”上门核酸采样的任务。白天在核酸采样点完成采样任务,晚上又继续和同事穿梭在各楼栋之间,带着消毒工具挨家挨户上门采集核酸。对这个跛足的姑娘来说,爬楼梯是最大的挑战。“前几天扫楼从下午持续到晚上,几栋33层的高楼和需要爬楼的老旧小区,一层一层入户做核酸,深夜时我已经严重体力不支了,特别是下楼时腿脚已经不听使唤。”连续几天的“扫楼”任务,让这个27岁的姑娘声音略显疲惫但始终乐观:“后面趁每户扫码间隙,我就一屁股坐在楼道地上喘口气,顺便缓解下脚疼,宽大的防护服下,反正也认不出我是谁,不怕被笑话。”

当天忙到凌晨2点,睡了不到4个小时,天亮后,唐心一和队员们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核酸采样工作中。因为连续睡眠不足,当天投入工作不久,唐心一就胸口憋闷疼痛,差点晕倒。幸好工作人员及时买来了药品,吃完药她才缓解。

当记者问道,每天这样高强度工作,辛不辛苦?唐心一鼻子一酸,却还是露出微笑:“虽然辛苦了点,但晚上上门采样时,抬头看着星星点点的灯火,大家待在家里,用他们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这里是培育我长大的地方,她一旦生了病,作为医护人员,我也要用我的方式竭尽全力、义无反顾地去治愈她!”

摔倒两次仍坚守一线

区妇幼保健院医生江丹说,我还能再坚持坚持!

本报记者 王彦雪

带病坚持工作的江丹 本报记者 王彦雪 摄

疫情当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正汇集成抗疫的强大合力,向“疫”而行。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医生江丹就是这样一名坚守在隔离酒店的防疫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她两次摔伤,但深知疫情期间人手匮乏的她主动选择留守,展现了一个党员、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江丹目前是位于松牌路的某酒店的驻点医生。11月6日,她下夜班后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集结,奔赴隔离酒店工作。江丹没有犹豫,火速回家收拾了一些衣物便赶往指定地点,服务期限为20天,她和另一名驻酒店的护士一起,每天为近200人进行核酸采样,同时承担一些突发的医疗任务。

这是她第一次参加隔离酒店疫情防控任务,熟悉了工作后,习惯了工作节奏,11月9日晚,意外发生,江丹洗漱完毕出来时不小心摔倒,右手手臂受伤红肿。出于医生本能,她判断应该没伤到骨头,找到与自己一起当班的护士拿来冰袋和云南白药简单处理,想着休息一晚应该能好转。当晚酒店里一名哺乳期的母亲与她5个月大的宝宝因为是密接人员被送至酒店,两人均在发烧,孩子已经烧到了39度。当晚,江丹忍着疼痛一直照看着她们,并帮忙联系发热门诊定点医院,直到凌晨4点多才休息,早上8点,当她醒来时,她的手臂疼得几乎抬不起来。

为了不耽误工作,江丹联系酒店工作组以及医院,希望能派人增援。但因人手实在紧缺,江丹只能继续坚守。11月15日上午,意外再次发生,当时,她与同行护士正在对隔离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因地面消毒液未干她不慎摔倒,整个人向右偏倒,不但再次伤到了右手臂,右脚踝也扭伤。深知责任在肩的她,在短暂休息,并联系相熟的骨科医生判断病情后,依然选择继续完成任务。“特殊时期,大家都很辛苦,都在坚守,我是党员,这个时候更要咬咬牙。”江丹说道。说起连续两次摔倒,她坦言,有时候也想过放弃,但一想到大家都在坚持,就觉得自己还能再坚持一下。

除此之外,家人的支持也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11月12日,她结束工作任务回到房间,发现之前叫丈夫寄来的一些生活物品终于被送到酒店,一起送到的还有一张丈夫亲手写的纸条:“老婆,你辛苦了!要注意安全哟,保护好自己,我们在家等你回家。”同时,江丹四岁的孩子亲手画的一幅《一家人》的简笔画也一起寄到。丈夫的纸条和孩子的画被江丹仔细珍藏着,成为她心底的温暖。

“正如那句话所说,‘多少人出不来的门,真的是我们想回去的家’,特殊时期,希望大家多理解、配合、支持我们,众志成城战胜疫情。”江丹告诉记者。

“最后一百米”的接力 确保每一份生活物资送到位

毛安华将物资及时送到每一栋楼 本报记者 朱云卿 摄

本报讯(记者 杨荟琳)本轮疫情发生后,为了保障群众生活,许多小区提供了线上、线下生鲜超市名单,让居民自行选择采购,由配送小哥送到小区,再由志愿者送到居民楼下,这“最后一百米”的接力,确保了每一份生活物资及时送到位。

11月15日下午,记者在回兴街道国际家纺城小区看到,志愿者们正把配送人员送到的物资,接力送到各个封控楼栋下。“现在基本上由配送单位送到小区大门口,再由我们接力分类,送到小区封控楼栋。”承担该小区配送工作的志愿者毛安华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他和小区的另外两名志愿者承担了小区内4栋封控楼栋的近2000多户居民的物资配送任务。从小区大门到小区楼栋虽然只有150米的距离,毛安华一天的走动距离将近10公里。

“现在我们主要配送蔬菜、外卖、快递,还有居民点的小吃,我们根据分类,送到每一栋楼。”毛安华自己粗略统计了一下,他们一天要送300多趟,因为担心居民久等,基本上东西一到就马上为居民送过去。“非常感谢这些志愿者,他们在,我们的生活才得到了保障。”该小区业主李先生表示。

齐心协力战疫情 志愿坚守显担当

本报记者 杨荟琳 周新宇 韦围 通讯员 张倩

袁国栋正在接听群众来电 本报记者 周新宇 摄

陈章辉将医疗物资装上车 本报记者 韦围 摄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渝北的党员干部、民兵、居民纷纷化身成为志愿者,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用行动守护着这座城市。

志愿者袁国栋:

“群众事无小事,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个都不能搁置”

“我是从湖北过来的货车司机,我的码变红了,怎么办?”“你别着急,慢慢说……”近日,仙桃街道同盛路社区24小时防疫热线电话响个不停,志愿者袁国栋一手拿着电话仔细聆听,另一只手快速地做着记录。

袁国栋是区委组织部的党员干部,本轮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就地转岗,担任起疫情防控统一热线“幕后接线”的任务,解答群众疑虑,回应群众需求,解决群众诉求。袁国栋平均每天要接听和拨打电话200余个,他把来电分为三类:一是政策咨询,二是特殊诉求,三是情感宣泄。他会针对不同类别来电快速作答,能直接通过电话提供解决途径的就告知群众,不能立即解决的挂掉电话立即向上级汇报。

“群众事无小事,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个都不能搁置。”袁国栋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他知道在关键时刻如何用最温情的方式、最快捷的速度回应群众的诉求。

“电话连着两头,一头是群众的诉求,一头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就应该挺身而出,认真聆听群众的疑虑,仔细回应群众的需求,解决好群众的诉求,坚决打赢疫情歼灭战。”袁国栋说。

志愿者王正全:

“我是党员,又是民兵,关键时刻就应该站出来”

11月9日上午,正在茨竹镇华蓥村工作的王正全突然接到镇人武部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让他前往支援仙桃街道疫情防控工作。挂了电话,王正全回家与妻女告别后,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行装,就和镇上的其他民兵一起来到了新“战场”——仙桃街道汇祥林里3000高风险楼栋,负责楼栋的疫情防控和人员的物资保障工作。

“你好,你们家的菜到了,我放在门口了,记得拿哦!”从小区门口取回物资,再送到居民家门口,这样简单的动作,王正全轮值的时候一天要重复好几十次。虽然已是冬天,由于穿着防护服,加之一直不停地走动,王正全的衣服经常被汗水浸湿。

“我是党员,又是民兵,关键时刻就应该站出来!”王正全说。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参与疫情防控。在10月8日疫情发生时,他也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前往空港佳园小区,参与高风险楼栋的管控工作。

志愿者陈章辉:

“好的,我马上到!”

“还需要接人吗?在哪里?好的,我马上到!”11月11日,在悦来街道阳光社区,穿着防护服的陈章辉正准备去接医护人员到核酸点,一刻钟前,他刚从核酸点回来。据了解,今年29岁的陈章辉是悦来街道一家房产中介公司的员工,做志愿者已经有11个年头了,至今已经参加过大大小小百余场志愿服务活动。

悦来街道阳光社区所辖小区楼盘和居住人口多,各个核酸点位比较分散,因此,需要有人运送核酸采样物资和医护人员,拥有一台小轿车的陈章辉便自告奋勇地承担起了这项工作。这些天,经常能看到他驾驶着自己的白色小轿车载着工作人员和医疗物资穿梭在街道—社区—核酸采样点位之间。医护人员需要上门采样时,他帮忙提物资、录信息,采样结束后他又主动揽下所有“劳力活”,提着物资回到车上,尽量让医护人员轻松一点。

“我的家人特别支持我做志愿者。”陈章辉表示,有着家人的鼓励、社区工作人员的关爱和居民的理解支持,他更有动力做好抗疫志愿服务工作。

王正全将物资送到居民家门口 本报记者 杨荟琳 摄

“红码”患者获及时救治 感谢信写满医患情深

“红码”患者手写的感谢信 本报记者 杨青 摄

本报讯(记者 杨青 通讯员 凌叶)“感谢你们的及时救治……”11月15日,重医附三院妇产中心收到李女士手写的一封感谢信,字里行间表达着她的无限感激。

11月7日,李女士被确诊为宫外孕,后因属于确诊新冠阳性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于11日闭环转运至重医大附三院进一步治疗。李女士来的时候,一度很担心自己健康码变红会被“另眼相看”。

“不用担心,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出来,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帮你解决!”医护人员一句句暖心的话语,瞬间让李女士安心,原以为会被“区别对待”的她,这一刻被温暖包围。幸运的是,经医生审慎评估,李女士可以保守治疗。

“特殊时期,医院在各个科室都设置了过渡病房,入院病人和陪护在过渡病房中48小时确认2次核酸阴性后再根据情况转入其他病房。”该院妇科护士长陆敏表示,因为患者是“红码”不能随意走动,所以每天早上医护人员会询问她想吃什么,根据她的需求和住院期间的营养需要,进行餐食的合理搭配,其余时间也会和她聊天,帮助她缓解焦虑。

“医护人员像家人一样关心我”“我心里更踏实了”……感谢信中,李女士既记录了住院期间和医护人员的对话,也表达着自己内心无尽的感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没有把“红码”患者简单视为“危险”患者,反而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多了关心和安慰,每一项服务都做得规范而细致,让李女士对这次特殊时期的就诊经历感到十分暖心和安心。

11月15日,经过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和精心照顾,李女士顺利出院了,这封手写的感谢信定格了特殊时期的医患情深。

幼童头部受伤流血不止 民警暖心助力火速送医

本报讯(记者 王彦雪 通讯员 刘璐璐)“我的孩子在家里不小心摔伤了,头一直在流血,我们不能开车出去,警察同志快帮帮我们……”11月16日11时,身处管控区的渝北民警接到一对夫妻的紧急求助,随即施以援手,在民警暖心护送下,孩子得到了及时救治,目前已无大碍。

当时,区公安分局龙山派出所民警杨林川正在管控区执行任务,市民冯女士和丈夫抱着孩子向着他的方向匆匆跑来,孩子的额头受伤,伤口流血不止,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赶紧送医院,坐我们的警车去。”杨林川一边立即与社区进行沟通协调,一边领着冯女士一家前往管控区卡点乘坐警车前往医院。

正在帮助卡点工作人员搬运防疫物资的民警肖元进、辅警唐凯听闻这一情况后,立即发动警车护送其前往就近医院治疗。路途中,孩子依偎在母亲怀中支支吾吾地喊着“妈妈,我疼!”一旁的冯女士心疼得直掉眼泪。唐凯一边安抚冯女士情绪,一边与孩子沟通交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肖元进一路拉响警笛疾驰护送,仅用2分钟便将孩子送到了医院。

目前,孩子的伤情已无大碍,正在治疗康复中。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