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渝北人的战“疫”时光温馨点点

1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本的生活节奏。为了与病毒抢时间,为了争取社会面早日清零,许许多多原本素不相识的人汇集一起,尽己所能,为打赢这场疫情歼灭战贡献一己之力。

他们当中,有坚守一线的村(社区)干部,有挺身而出的志愿者,有守望相助的邻里。他们是千万个如同你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在特殊时期,以点滴微光之姿,汇聚成抗击疫情的浩瀚海洋,结成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他们的坚守没有白费,更多人开始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加入他们,为这场战斗增加新的力量。

进入初冬的11月,是寒冷的,可因为有这么多可爱的人,让原本寒冷的11月愈加温暖。让我们用纸笔记录下特殊时期的温馨时刻,体会这感动与温暖……

“90后”夫妻档坚守防疫最前线

本报记者 杨荟琳 通讯员 宋开宇

在防疫一线工作的袁嘉和康伟 本报记者 杨荟琳 摄

疫情来势汹汹,在疫情防控中,有许多夫妻齐上阵冲在防疫一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做着相同的坚守,共同守护万家灯火。

“您好,这里是科兰路社区,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11月14日,在回兴街道科兰路社区办公室里,“90后”社区干部袁嘉正在耐心向群众解释疫情防控政策。而她的丈夫也加入到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中。这对“90后”夫妻在疫情防控一线演绎另类的浪漫。

自防疫工作开展以来,袁嘉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担当。开具就医证明、混管“追阳”、排列志愿者轮岗表、接收整合群里各种信息、接听上百个上级及群众电话……袁嘉一头扎进社区疫情防控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去,为前线工作人员提供有力的保障,有时候要忙到深更半夜。她高效率的工作,得到同事们的一致赞扬。“疫情来势汹汹,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必须冲锋在前,义不容辞地自觉捍卫群众生命安全,这是我的责任与义务。”袁嘉表示。

袁嘉的丈夫康伟是建筑行业的一名普通职工,在这场疫情歼灭战里,看着每天奋战在一线的妻子,康伟也主动请战,加入到疫情防控志愿者行列,从“打工人”转成“抗疫人”。“以前觉得社区工作很轻松,亲自体会过才知道社区工作者有多辛苦。”刚结束完一天志愿服务的康伟不禁感叹道。搬运物资、配合“追阳”医生上门做核酸、宣传解读政策、安抚居民情绪……哪里有需要,他就往哪里冲。“能跟妻子一起并肩作战,互相鼓励,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每一个人都在为抗疫做贡献,相信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康伟说道。

隔离人员画卡通画致谢工作人员收到特殊礼物

隔离人员绘制的卡通画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记者 杨青)“一句感谢,让我们破防了。”11月14日,渝北隔离酒店工作组工作人员李勇的一条朋友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幅幅卡通画记录着工作人员们的工作日常,看上去动作憨态可掬、画风生动可爱。

卡通画出自一位在渝北嘉德斯顿酒店隔离点的隔离人员之手。11月11日,因成为密接人员,小金(化名)被送往嘉德斯顿酒店进行集中隔离。小金是一名美术老师,刚来酒店时,因害怕她不敢告知家人,心情有些低落,也担心隔离酒店生活不便,医护人员上门采样时,便时常鼓励她。于是,小金慢慢地适应了新环境,情绪也稳定下来。

“第一天入住时已经是凌晨12点多了,工作人员上门做核酸时,透过面罩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疲惫,他们还鼓励安慰我不要害怕,而且工作人员担心我没来得及吃饭,还给我送来了清淡、好消化的餐食,让我十分感动。”小金告诉记者,隔离点吃得好、住得好、物资发放也很及时,每天一日三餐都很惊喜,不仅营养丰富,味道也很好。

“在隔离点看到工作人员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来回奔走,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在隔离点适应了几天后,想用我的特长为他们鼓劲加油、表达感谢。”小金说,来的时候十分匆忙,没有带画画的工具,画笔是一只准备给孩子们上网课用的中性笔,下笔时格外小心,生怕画错浪费为数不多的墨水,画纸就是从房间内备忘录上撕下来的。

记者看到两张卡通画画面生动有趣,一幅画里是一名穿着鼓鼓的防护服、正在专心工作的工作人员推着餐饮车,另一幅是医护人员手拿采样试纸,精神抖擞地站立准备为患者采核酸,面罩上溢出大颗汗水。两幅画都充满鲜花、爱心等小元素,表达“感谢”是画作里不变的主题。小金说,画这些画是为工作人员敬业而动容,希望大家多多理解他们的辛苦,齐心协力早日战胜疫情,早日迎来鲜花绽放的那一天。

工作人员李勇在送餐的小板凳上,收获了这份突如其来的“礼物”,很是感动,迅速将卡通画分享给隔离点的其他工作人员。“我们心里觉得暖暖的,也感觉充满了力量。”李勇说,这些都是他们每天在做的事情,没有想到日常琐碎的工作,能够让隔离人员记在心里,“这不仅让我很感动,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随后,李勇将画晒到了微信朋友圈,收获了许多点赞及留言,大家纷纷表示被感动到了,希望早日战胜疫情。

哺乳期妈妈坚守疫情防控岗位

——王家街道玉峰山村村干部罗晓容的抗疫小记

本报记者 杨荟琳

罗晓容(左)和同事负责核酸检测现场的登记、分类、统计等工作

本报记者 杨荟琳 摄

“晓容,二妹今天早上又咳起来了,每个房间去找你,你今天晚上回来不哦?”

“现在村里防疫工作量大,我走不开。妈,您先给孩子喂点药,观察一天,易坦静2.5毫升,百蕊颗粒半包……”11月13日一早,王家街道玉峰山村党支部副书记罗晓容接到家人电话,三两句安排好孩子的用药情况后立即投入到核酸检测工作中。

作为一个还在哺乳期的妈妈,11月10日,接到居村办公的通知后,罗晓容便给9个月大的小女儿断了母乳,叮嘱好刚上一年级的老大专心上网课后,她毅然选择坚守岗位,守护大家安全。

玉峰山村常住人口不多,但辖区有G65高速卡口,机械加工、加油站等企业28家,外来人员较为复杂,防控压力大。作为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罗晓容每天早上6点起床,安排好当天的人员分配后便开始做前来采核酸的人员登记、分类、统计等工作。

“刘老板,看一下你们企业人员的核酸检测记录。”午饭后,罗晓容和村干部们兵分三路,进村入户、深入企业查验辖区群众核酸检测情况,确保不漏一人。

结束一天的忙碌后,罗晓容还是忍不住打了个视频电话看看孩子们。“作为一名党员,又是玉峰山村10年的老村干部,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不能只管自己的孩子,一定守护村民安全,为战胜疫情贡献一份力量。”罗晓容坚信,只要他们以心换心,与村民同心同向,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硬仗。

小超市店主起早贪黑保障邻里蔬菜供应

本报记者 王彦雪

何洋给居民选购的蔬菜称重 本报记者 王彦雪 摄

本轮疫情突如其来,很多小区都被临时管控了,平时习以为常的买菜有时就成为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小区内售卖蔬菜的小超市,就成为小区居民常光顾的地方。在龙塔街道黄龙花园小区有这样一位名叫何洋的小区蔬菜小超市经营者,他充分发挥邻里间守望相助的精神,利用自身优势,保障小区内蔬菜供应。

11月14日,记者来到黄龙花园小区看到,按照相关规定,小区只留有一个出入口。何洋的小超市位于小区10栋1楼,当记者走进这里时,站在电子秤前的何洋正一边忙着给居民们称菜,一边回应居民们的询问。何洋告诉记者,他们卖的蔬菜都是当天自家菜地产出的,或是凌晨到周边菜农家收的。

“这两天小区封控后,我们自家种的菜有些供不应求。”何洋说,为了保障居民们的蔬菜需求,他每天凌晨2点就要起床去收菜,运到小区的菜卖完后,回到家里他还要采摘自家菜地里的蔬菜,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才能休息。“这几天我们每天差不多要卖500斤菜。”

“昨天有居民问能不能进点肉,今天我们就运来了新鲜的猪肉。”何洋说。

有的居民还提出想买水果。“只要能进到货,我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辛苦点都是小事情。”何洋表示。因为防控政策,小区只留有一个出入口,居民按照政策,平均两天,每户可有一人轮流出门买菜,当临时有什么需要,小区内的蔬菜小超市就成为了居民经常光顾的地方。

“特殊时期,为了邻居们,辛苦点都是小事情,我也希望能为这次抗疫出一份力,期待疫情早日过去。”何洋告诉记者。

临时管控区孕妇分娩在即 区二院分秒必争迎接新生命诞生

本报讯(记者 周新宇)“生了!生了!”“喜提小帅哥一枚!”11月13日上午10点10分,随着一阵婴儿啼哭声的传来,家住龙溪街道的杨女士在渝北区第二人民医院顺利诞下一名男婴。这是来自龙溪街道临时管控区的一名新生儿。

时间倒回到11月11日下午2点,龙溪街道临时管控区内一名孕39周+6天的准妈妈出现下腹不规律胀痛现象,家属向社区报备后开具就医证明,第一时间来到区二院妇产科门诊处。

妇产科医生随即接诊该孕妇,第一时间开展流调及查体诊断。经过诊断,该患者为先兆临产,需立即入院至妇产科过渡病房。经请示院领导,医院感染科、医务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安排协调,立即启动疫情期间孕产妇救治应急预案,开辟就诊绿色通道。

入院后,医护人员为患者开展相关检查,并加急核酸采样检测,待核酸结果为阴性后转入普通病房待产。

11月13日凌晨,孕妇出现生产迹象,并于10点10分顺利诞下一名男宝宝,母子平安。

随着新生儿的降生,幸福喜悦的心情围绕着这个家庭,同时也给管控区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带来了莫大的鼓励。“很有幸参与到孩子降临这个世界的过程,希望他能够幸福快乐地茁壮成长。”该院妇产科副主任陈静表示。

开栏语>>>

防疫没有旁观者,你我都是践行人。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区融媒体中心积极响应区委号召,闻令而动,抽调40名记者、编辑、机关干部下沉一线,支援街道、社区防疫工作。连日来,他们在街道的统一调配下,驻守在各个卡点和管控楼栋,承担着疫情防控、保障群众生活等多项任务。

上岗的时候,他们是坚守一线的战“疫”卫士,勇敢坚毅,守护着群众的安全。轮休的时候,他们又干回“老本行”,践行着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记录下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坚决打赢疫情歼灭战的渝北故事。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专栏《卡点见闻》,报道来自战“疫”前线的那些渝北人、渝北事。敬请关注。

时间: 11月14日

地点: 两路街道双北街防疫卡点

志愿者: 黄建友、周小渝

72岁的老大爷送来烤火炉

“这天气太冷了,特别是晚上很难熬,给你们搬个炉子,要好一些。”

11月14日晚上9点10分,天气寒冷,我们两个志愿者正在卡点值守,这时住在双北街一居民楼一楼的张登银大爷,给我们送来了烤火炉和插线板,还豪气地对我们说电费随便用。张大爷说,他的家正对我们这个防疫卡点,天冷了,看到我们志愿者时不时搓手跺脚,他十分心疼。张大爷今年72岁了,他说,我们和他的娃儿差不多大,一天24小时轮班值守,真的很不容易,他就想着为我们做点什么。

除了烤火炉外,张大爷还给我们送来了棉被、盛满开水的暖水瓶和自己珍藏的茶叶,他打趣着对我们说,他的茶叶都是儿子从云南买回来的好茶叶,平时自己都不舍得喝。

由于我们的卡点离公共厕所的距离较远,上一趟厕所要走10多分钟,为了给我们提供便利,张大爷家每天都给我们留门,方便我们上厕所。

其实,在双北街卡点值守,社区和居民都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特别是现在天冷了,像张大爷这样给我们送火炉、热水的居民还有很多,让我们看到了抗疫当中的渝北力量和必胜信心。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