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渝北正上演着超暖的“双向奔赴”故事

11月,一场新冠疫情打乱了我们原本的生活节奏。为了打赢这场疫情歼灭战,全区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闻令而动,奋战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他们彻夜坚守在各个管控楼栋,全力保障群众生活;他们冲锋在“追阳”的一线,和病毒抢时间;他们用心服务群众,送生病的隔离人员外出就医……他们将善意与爱意传递,用辛苦换回大家的平安。

而另一边,可爱的渝北人除了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感谢防疫人员:为他们送去冬天里的第一杯奶茶,为他们准备满满的爱心午餐,为他们送去感情真挚的感谢信……

疫情防控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这些暖心的“双向奔赴”故事会让我们在疫情面前,无所畏惧,所向披靡!

这场超暖的“双向奔赴”故事我们讲,你们听!

看看这群与时间赛跑的龙溪“追阳人”

本报记者 周新宇 通讯员 徐晓燕

正在工作的“追阳”专班组成员 本报记者 周新宇 摄

当前疫情形势复杂严峻,全市上下疫情防控歼灭战全面打响。战疫下的龙溪街道,无论是各级各部门的干部职工,还是广大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也包括每一位严格居家、服从配合各项抗疫举措的普通居民,大家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竭尽所能奉献在战“疫”的每一个地方。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总有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昼夜与时间竞速,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甘冒风险与阳性患者接触,他们就是抗疫前线与时间赛跑、全天24小时待命的“追阳人”。

打点滴不误工的“追阳人”

“追阳”是疫情防控中最重要的一环,一旦混采出现阳性,这一支试管里所有的人员就是“追阳”目标。“追阳”专班组需要快速找到所有人,用最快的速度再进行单采单检,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阳性病例患者,及时斩断病毒传播链条,并为下一步调整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11月8日,龙溪街道在全区率先成立由18人组成的2个“追阳”专班组。龙溪街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所所长李兴阳在自己患有胸膜炎,需每天定时定点到金山医院打点滴治疗的情况下,主动请缨,与龙溪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杨小栓承担起两个“追阳”专班组的指挥任务,负责综合统筹、指令流转、信息汇总等工作。

白天全员核酸检测结束,夜晚就是“追阳人”的战场。因为当日核酸采样结果于每天下午陆续检出,防疫信息一般都在晚间推送,李兴阳所负责人的小组工作时间为:凌晨4点至次日上午11点。除了每天上午11点外出就医外,其余时间他都坚守岗位,严阵以待。每当接到指挥部的推送信息后,他总是秒级响应,快速指令、落地核查、迅速汇总。有时候他刚到医院打上点滴,信息就来了,他便一手打着点滴,一手握着手机回复跟进落实。在分秒必争的“时间战”中,他以先发优势,做到“找对人、找全人、不漏人”,确保“一管一追”“随增随清”,为街道疫情防控工作提供高效支撑。

核查细致精准的“铁榔头”

“追阳断链”工作要求细致精准。与李兴阳同肩备战的另一个“追阳”小组负责人杨小栓,他负责每日下午2时到次日凌晨3点的“追阳”任务。作为龙溪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的他秉承着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工作流程的熟识程度,和对可疑病例分析的准确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落地核查、指令流转、人员调派、上门采样等全流程工作。

收到可疑阳性人员信息后,杨小栓都会立即将任务分发至每个“追阳”成员,逐一对混采阳性管人员进行信息核对和落位。点对点指导相关社区安排医护人员上门采样,实时跟踪现场采样情况,做到可疑阳性人员信息准确、不漏一人、精准管控,为疾控中心确认病例后能第一时间转运争取时间,以“快刀”斩断病毒传播链条。

同时,为了更快提高工作效率,杨小栓与李兴阳一起研判分析、积极探索解决当前工作的阻点和难点的方式方法,对表格如何设置更合理、对医护人员如何分配更科学、对如何更好提升上门采样的效率、对如何让居民更主动向社区报备等进行优化,梳理出了更科学可行的工作机制。专班组的成员们都说:“跟杨队在一起,我们更有信心和底气把工作做得更好!”

永不放弃的“小分队”

“你是不是电信诈骗啊,反反复复给我打电话,我是不会告诉你任何信息的!”话音未落,“追阳”专班组的成员赵燕便被挂断电话。

“追阳”专班组有一个“小分队”,小分队的成员们每天24小时都需要电话核实关联人员轨迹信息。行程简单的需要几分钟,遇到轨迹复杂的,常常都在15分钟以上,偶尔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群众,成员们还需要耐心安抚群众的情绪。“可能前一阵反电诈的宣传工作做得太好了,现在群众的安全意识比较强。”挂了电话,赵燕半开玩笑地说道。她告诉记者,疫情之下,没有什么比群众的安全更重要,受一点委屈又有什么呢?于是她坚持一遍又一遍给对方打电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赢得对方的信任并获取其相关信息,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随着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的推进,小分队的成员们随时接受任务,工作到凌晨已是常态。面对持续重复、琐碎、高强度、大压力的工作环境,小分队的成员们没有一人退缩、没有一人叫累,嗓子哑了就喝口水润润喉,饿了就啃口面包,实在累了就在桌前趴一会儿、沙发上躺会儿,遇到指责和不解就反复耐心解释。“追阳”工作开展以来,他们以初心如磐的坚定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实现了信息落位准确、应急采样迅速、流程衔接到位,为快速确诊赢得了时间,为阻断病毒作出了积极贡献。

微信群里跳出的一条条请愿申请

王家街道退役军人积极支援疫情防控

王家社区退役军人工作群截图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记者 杨荟琳 通讯员 唐霞)“我没问题,可以马上上岗”“组织安排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我们都是退役军人,要是需要,义不容辞”……11月10日下午两点,王家街道退役军人工作群召集志愿者的信息一发,立即在群里得到了反馈。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在各级党组织的统一指挥领导下,区武装部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出紧急倡议,广泛动员辖区退役军人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王家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闻令而动,通过微信、电话等多种形式,招募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使命担当,在疫情大考中凝聚起退役军人的强大力量。

“我是退役军人,身体素质好,我报名!”微信群信息发出后,退役军人汪友第一个响应;“我家有两个上网课的孩子,把他们安排好,我就来报到。”退役军人江信海打来报名电话;“哪里还缺人,我报名!”退役军人周天兵在微信群里响应……短短2个小时,一支15人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迅速组建,连夜集结,接受区武装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统一调配,安排到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最吃紧的地方。

在临时管控区,退役军人志愿者们24小时轮流值守,负责做好人员车辆登记摸排、封控管控楼院值守、物资运送、环境消杀、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等工作。“以前,我们总是为别的城市加油,这次,我们要为自己的城市出一份力,守护好自己的家园,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退役军人李学文表示。

统景镇退役军人李俊杰:

当好疫情防控“守门员”

本报记者 王彦雪 通讯员 秦莎

身着防护服正准备上岗的李俊杰 本报记者 王彦雪 摄

“我是党员,也是退役军人,我可以去!”11月9日,当接到统景镇召集志愿者支援城区街道的指令后,在该镇经营农庄的创业青年李俊杰立即报名。9日晚,他就收拾好行装,和另外27名队友一起,在统景镇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来到仙桃街道抗疫一线。

当前,全市疫情正处于最吃劲、最紧要、最关键的时期,涉阳区域广、楼栋多,李俊杰和队友们到达仙桃街道后,按照街道统一部署,负责高风险区域的守卡工作,不分昼夜全力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他们每3人一组,全天24小时不间断守在大门外,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紧盯出入口,当好“守门员”。

“一日为兵,终身是兵。我是部队培养的,必须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连续作战’的精神!”李俊杰说道。近日气温骤降,有时候还会下小雨,让夜晚的值守工作又多了一份挑战,面对这些困难,李俊杰说:“现在形势严峻,所有人都在为抗击疫情拼搏着,这些困难不算什么,社区给我们搭了棚,实在觉得冷,穿厚实一些就行!”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李俊杰的妻子是重医附一院血液科的一名护士,就在李俊杰接到出发指令的同一天晚上,妻子也接到单位通知赶回了医院,如今也奋斗在战疫前线。两个年幼的儿子也被他们提前交给了年迈的父母亲照看。

如今,李俊杰一家人虽然分散在不同地方,但他们的心始终暖暖的。“特殊时期,我们小家虽说没能在一起,但短暂的分离是为了我们大家平安,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众志成城,我们一定会赢得最终的胜利。”李俊杰说道。

隔离人员在隔离酒店突发疾病

工作人员送医陪护忙到午夜

杜某父母手写感谢信对工作人员表达谢意 本报记者记者 杨青 摄

本报讯(记者 杨青)“病情稳定,恢复正常了!”11月13日,区中医院医生将这一喜讯告知了隔离酒店组维也纳创意公园点的队员们,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11月1日下午15点30分,维也纳酒店创意公园点接收了杜某等四名来自西安高风险区的人员,经过此前酒店工作组的信息推送,维也纳酒店创意公园点工作组信息员周银、李俊了解到杜某患有抑郁类疾病,需要特别关注,在为其办理入住手续后,工作组将杜某列为重点关注人员,暂时委托其同事与其同住。

然而,杜某入住后表现却十分异样:乱扔东西,不停点外卖,对同事凶吼,不听工作人员劝说,整个人异常狂躁,并在楼道随意走动。周银和李俊见势不妙,迅速将此事报告点长,并通过向杜某同事了解情况和观察杜某现有的异样表现,意识到杜某不是简单的抑郁类疾病,需要向上级请示联系专科医生诊疗。杜某这一情况迅速牵动了工作组队员的神经,队员们分工协作一起跟进解决此事。有的立刻联系杜某父母详细了解其病情,有的时刻专注楼层监控动态,而周银则负责联系医院。“我们驻点医生没办法诊治精神类疾病,也无法开药,在酒店工作组的协调帮助下,我就赶紧联系上了区中医院,找到精神科医生。”周银说,按照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要求和流程,他们为杜某申请了上门就医。

得知情况后,区中医院心理科医生刘兆庆立即上门为杜某进行诊治,通过交谈、观察,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初步判定其为狂躁症,认为杜某的病情紧急,在不具备医疗条件的酒店隔离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尽快送到医院进行下一步治疗。

由于此时杜某本人无自主意识,必须征求亲人同意后才能办理入院。工作组队员一边通过电话与杜某进行谈心沟通,耐心安抚其情绪,一边及时联系其父母并等待他们到来。深夜12点左右,杜某父母终于从西安赶了过来,父母见儿子如此病状,心如刀割,感觉非常无助,希望工作组尽快帮忙将杜某送到医院就医。“作为一名孩子的母亲,老两口的焦急我感同身受。”周银告诉记者,看到老两口声音颤抖,一边来回走动时,她的第一想法就是必须尽快送杜某去医院。

随后,工作组队员和医生上下协调为其联系好到区中医院就医。第二天凌晨1点,区中医院救护车赶来,工作组安排两名内保人员全程陪同杜某就医,杜某父母一直目送载着儿子的救护车消失在路口,焦急的心这才稍稍放下。随后,工作组队员周银、李俊又忙前忙后,继续帮助高风险区来的杜某父母办理隔离入住等相关手续,安顿好了一切,回到房间已经是凌晨2点多。

在此期间,周银多次致电医生和工作人员,关心他们是否顺利就诊?看病进展如何?就医结束,周银第一时间把就医情况告知揪着心的杜某父母和队员们:已经检查完毕,住院手续也已经办妥,情况都很好。

在杜某就医期间,杜某父母由于担心儿子病情,连续几天吃不好睡不着,加之年迈有基础疾病,身体很快被击垮。工作组见状,迅速安排驻点医生为老两口及时诊治,日常饮食上尽量照顾老年人的口味,时刻与医院保持联系,关注杜某治疗情况,第一时间把情况告知其父母,让他们焦急的心得以平静。在得知杜某一家经济较为困难后,工作组请示区酒店工作组后,决定免去老两口隔离期间的所有生活费,减轻其家庭负担。“特别感谢你们,多亏有你们帮忙。”面对工作组的贴心服务,杜某父母一个劲表示感谢。

如今,经过近两周的治疗,杜某的情况逐渐好转,即将出院,其父母心情也逐渐舒缓。杜某父母特地写了两页的感谢信对酒店和工作组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帮助我们一家人顺利渡过难关,你们担当的高尚品格,让我们看到社会充满阳光。”一字一句,赞扬疫情防控队员们急人所急、勇于担当、助人所需的优秀品质。

收到感谢信的维也纳酒店创意公园点的队员们回复杜某的父母说:“我们只是做了本职工作而已。”

“防疫人员你们辛苦了,请收下渝北人‘爱的投递’”

群众为防疫人员送上“爱心工作餐”和奶茶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记者 杨荟琳)“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细小而琐碎,却在你不经意的地方,支撑你迈过很多道坎”……11月13日晚11时,仙桃街道沐仙湖社区的社区干部田新星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下面的配图是她所在的社区居民,为疫情防控志愿者点的奶茶。连日来,在渝北各地,处处都在上演着这样充满温度的场景,群众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坚守在一线的防疫人员的爱。

“给14栋楼下的两位志愿者,你们辛苦了,希望你们和我们一样平平安安。”晚上8点,在仙桃街道沐仙湖社区的润丰水尚小区14栋驻守的两名志愿者,突然收到了外卖小哥送来的两杯奶茶。这让两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原本以为是居民点的让我们帮他们拿上去,结果没想到是给我们点的,真的太感动了。”其中一名志愿者这样说。

同样温暖场景还在回兴街道馨兰路社区上演。11月13日,恰逢中午饭点时间,忙碌了一个上午的社区干部正准备回办公室点餐,突然一辆小车缓缓驶来,停到了办公室门口。随后,车上的男子放下两箱东西,迅速离开。社区干部疑惑地看着这一幕,然后走上前去查看,原来是附近一家名为“一道町料理”的寿司店老板为社区干部准备的“爱心工作餐”。“虽然只有简单的几盘紫菜包饭和章鱼小丸子,却给略带寒意的初冬增添了暖意。”社区干部王英杰为了记录下这暖心故事,特意发了一条朋友圈。

“志愿者们,现在天气冷了,我们这里有热水,你们需要的话随时来。”“小姑娘,你们外面冷不冷,我给你们送件外套。”“如果外面不方便上厕所,可以到我们家里来。”“听说你们睡在单位,我们给你们准备了一些行军床,希望你们能休息好。”……一句句有温度的问候,一个个质朴的行为,温暖了一线疫情防控人员的心,也提升了城市的温度。在渝北这座全国文明城区内,防疫人员与群众“双向奔赴”的故事还在精彩上演。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