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乡村蝶变

形魂兼备 宜居宜业

大盛镇天险洞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 任天驹 摄

本报讯(记者 周新宇)近日,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委获悉,近年来,渝北区立足实际,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一体推进、同步落实,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美丽宜居“高颜值”

据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渝北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主要取得了三个成效。

一是抓重点,让乡村颜值“美”起来。渝北区按照“点、线、面”结合,创新“八改六化”标准要求,以四条旅游主线为重点,扮靓乡村“颜值”,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24个,整治提升农村危旧房7.5万户,改造农村户厕4万余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建设改造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1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76%。

二是补短板,让乡村基础设施“强”起来。为进一步增强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承载功能、居住条件,渝北区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建成“四好农村路”2280公里、入户道路1500公里,村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均达100%,实现“镇镇通公交、村村通农客、户户通人行路”。同时,渝北区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92个、分散供水工程248个,农村自来水集中供水率98%,天然气行政村覆盖率77%,行政村邮政快递服务覆盖率95%,实现动力电村村通、光纤和4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

三是惠民生,让乡村公共服务“优”起来。近年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项目107个,学前教育入园率高于95%,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镇达标卫生院、村达标卫生室覆盖率均达100%、镇标准化文化服务中心、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100%,每个镇都有标准化敬老院、智慧综治中心、消防队。

形魂兼备“有气质”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才会有生命力。如何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做到形魂兼备?渝北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挖掘,唤活“沉睡文化”。多方调研走访,并提炼出渝北民居文化、器物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让挖掘培育出来的乡村文化能得到群众支持与认可,唤起群众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是运用文化,赋予乡村新生命。把前期挖掘出来的民居文化、器物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在乡村建设中予以应用,从而赋予了美丽乡村新生命。例如,在民居文化方面,将民居文化元素符号与“八改六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综合改造和立体美化。

三是因地制宜,让文化贴服本土。坚持就地取材,打造原汁原味、乡情浓郁的美丽宜居乡村,注重保护传承,将历史积淀和建筑设施融为一体。

四是工匠精神,让形魂完美结合。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过程中对房屋、道路、景观、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坚持去城市化,去他乡化,既注重景观打造,也注重功能性,实现自然美、功能美、人文美、适用美的有机统一。

五是文化赋能,使广袤乡村蝶变。在古洛环线、南北大道沿线、玉龙线、印放线四条示范线上,建成一个个有生命力的美丽宜居乡村。目前,渝北区已打造绿色示范村庄50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13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40个。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