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解带娃焦虑 托起金色童年

——渝北区加快构建托育服务体系破解“带娃难”

本报记者 柯雨

孩子们在托育机构健康快乐的成长

托育机构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柯雨 摄

10月8日,位于龙山街道两江春城小区的暖房子托育中心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一群小朋友正围坐在饭桌前就餐,开启一天的快乐时光。

2岁8个月的西西(化名)已经入托近一年,对西西妈妈来说,托育服务帮她缓解了小家庭的许多烦心事。“我和孩子爸都在上班,让父母带孩子,又常因养育、教育等观念不同生出矛盾。”谈起送孩子入托的初衷,西西妈妈很是感叹。但入托后孩子的快速成长让她非常欣喜:以前西西睡觉、吃饭不规律,入托后不仅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唱歌跳舞及规则意识等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选择托育,是我认为非常正确的一件事。”西西妈妈说。

为破解3岁以下婴幼儿“育”“养”“教”难题,近两年来,渝北区全面强化政策引导支持、扩大多样服务供给、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积极建设政府、企业、个人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式托育服务体系,努力探索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渝北解法。如今,像暖房子托育中心这样的托育服务机构,渝北区已有26所,分布于10个街道(镇)。全区共设置托位1731个。

扩大供给,加快建设托育工程

据统计,在我区3岁以下婴幼儿有4.26万人,像西西妈妈这样有托育需求的群众着实不少。但面对旺盛的需求,托育机构总体性不足、部分机构经营困难等情况却一度存在。

为解决这一难题,区卫健委坚持落实“优化营商环境”要求,与相关部门、属地镇街组成联合指导服务组,主动对接联系有办托意愿的群众,上门核查申请资料、开展业务指导,并将托育机构备案列为行政服务大厅卫生健康窗口“最多跑一次事项”,更好地服务办托主体。

在优化服务的同时,渝北区还加大托幼一体化和社区托育工作力度,持续扩大供给。在发展农村公办托幼一体化的基础上,计划2022年在城区幼儿园新增1000个托位,在城区街道及人口大镇利用社区闲置房屋等资源兴办托育服务机构,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力争建设520个托位,让更多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托育服务。

多措并举,市场化托育迎利好

与此同时,以托育服务体系为牵引,“市场化”成为重要发力点。我区综合运用财政、投资、融资、人才等支持政策,给予“真金白银”扶持,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今年3月,由于符合普惠托育相关条件,经多部门联合验收、研究,成立于2018年的新南洋润萌托育一次性获得了150万元的补助。

此外,区卫建委还加大运营服务、宣传推广力度,在门户网站公示已备案托育机构,方便群众选择规范机构入托,并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利用世界人口日、世界急救日等集中宣传契机开展托育服务及机构宣传推介,想方设法助力托育机构降低成本、拓展市场。

协同监管,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

托育环境安不安全、质量高不高,是众多家庭选择托育机构时最关心的问题。为提高托育质量,提升区内托育服务专业化水平,区卫建委积极搭建托育服务专业指导平台,在今年7月由区妇幼保健院牵头成立区级婴幼儿养育照护指导中心,负责组织全区托育机构开展幼儿照护、卫生标准、消防、急救等方面业务培训,并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到托育机构开展卫生保健评价和督导整改,今年以来已培训托育机构负责人及老师(保育员)300余人次,开展督导评价50余次。

同时,建立多部门常态化监督机制,联合区市场监管局、区消防救援支队、区教委等部门和属地镇街,对托育服务机构建筑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疫情防控等方面开展巡回式、拉网式监督检查,切实保障幼儿入托安全。

“目前,渝北区已经将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民生实事项目,今明两年将与区教委等部门携手深挖区内现有幼儿园的优势,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租金减免、技术支持指导等方式,鼓励幼儿园大力开办托育服务。”区卫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基础上,我区还将依托现有的区婴幼儿养育照护指导中心,在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区迁建过程探索举办建设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承担托育服务、观摩培训、业务指导等工作,用心呵护每一个花朵,着力解决更多家长的后顾之忧。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