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立体交通建设铸就幸福路

渝北城区主要板块基本实现轨道交通全覆盖 通讯员 陈云元 摄

松树堡立交 通讯员 岑刚 摄

同茂隧道 本报记者 任天驹 摄

渝北是重庆的重要交通枢纽 本报记者 任天驹 摄

本报记者 欧云霄

核心提示>>>

依靠临空优势,建成投用江北国际机场T3A航站楼及中西部首个第三跑道,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500万人次;铁路线路增至5条,通车里程达114公里;建成通车长合、南两、渝广、渝长高速扩能大通道4条,贯穿渝北全境的高速公路增至8条,通车里程达181公里,密度12.5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区普通公路总里程达3258公里,密度22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新改建普通干线公路461公里、“四好农村路”2184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民小组通畅率100%;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市级示范县,全面推行区、镇、村三级“路长制”;联通城乡、贯通川渝的主动脉G210南北大道段长24.8公里,助力渝北东部片区发展的S101两江大道北延伸段全长约12.8公里,两条大道均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实现了渝北区国省干线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大大提升了渝北区农村地区公路服务水平……

十年间,渝北交通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推动渝北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效发展,迎来了综合立体大交通时代。

每当夜幕降临时,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道路华灯齐放,造型各异的LED路灯、楼体霓虹灯交相映衬,彰显着渝北交通建设的大手笔,刷新了城市的“颜值”,提升了城市的“气质”。

谈起这些年渝北的发展变化,城乡交通条件的改善是人们提及的热门话题之一。飞机、高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以及“四好农村路”……十年来,渝北交通破浪前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并编织出一张“行千里,致广大”的立体交通网络,让居住在渝北的市民感受到诗与远方不再遥远。

发挥临空优势 聚业蓄能腾飞

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3576.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7.7万吨,飞机起降27.9万架次,比2020年分别增长2.4%、15.9%和2.2%……凭借这一组“硬核”数据,2021年,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成为排名全国第四、全球前50强机场。

在渝北的“大交通”格局中,江北国际机场无疑是其最生动的主角。

“十三五”以来,渝北区交通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交通投资高速增长,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22.67亿元,同比增长约83%,创历史新高。其中,航空109亿元,铁路98.1亿元,高速公路93.4亿元,普通公路80.9亿元,城市轨道交通298.47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全区GDP比重同比从4.7%提高至6%。

就职于金山科技集团国际部的工作人员黄河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经常坐飞机出国处理国外市场业务。

“我感受最深的是江北机场的‘黑科技’,有‘刷脸通关’、反向寻车系统、行李保障可视化、无纸化乘机、无感支付等智能服务,为市民乘机提供了方便,也更好地提高了安检人员的工作效率。”黄河告诉记者,从最初的T2航站楼出发到如今的从T3航站楼出发,自己看到的不止是乘机地点的改变,还有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为周边地区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他看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开通的多条国际(地区)航线,向世界打开了“山清水秀 美丽之地”的大门,有效支撑了重庆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而作为抵达重庆的第一站,渝北正以新的态势迎接宾客,不论是渝北的山水风光还是风土人情,都将化成美好的回忆留在宾客们的心中。

近年来,依靠临空优势,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按下了“快进键”,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500万人次。截至今年上半年,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国际(地区)航线达108条,构建起覆盖欧、美、澳、亚、非的客运和货运航线网络。

与此同时,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重大国家战略的陆续出台,渝北区作为重庆对外交通枢纽门户,将进一步承载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渝广交通一体化、交通强市建设等重大举措。

坚持战略引领 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

去年6月,重庆市级交通重点工程——渝邻快速通道(南北大道)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并正式通车。

南北大道二期项目起于渝北区兴隆镇、止于渝北区茨竹镇。路线全长约15公里,双向四车道,总投资10.4亿元。项目通车后,二期工程和一期工程一同将连接空港大道、跨越三环高速,不仅将渝北北部片区与重庆绕城高速有机相连,还能让江北机场、保税港区等地直达川渝高竹新区,打通川渝交流新通道。

“南北大道二期工程的通车相当于在已有国道210的基础上,新增了一条重庆通往四川邻水的大通道,以后从主城区出发到达高竹新区只需要40分钟时间。”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将进一步畅通渝北南北交通大动脉,强化渝北作为重庆北上四川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有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目前,渝邻快速通道(南北大道)三期工程渝北段全面开工建设,力争年内主体工程完工,2023年建成通车。

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交通强区建设中,渝北区将依托其毗邻四川广安、身处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广安地区,有序推动渝北建成川渝地区一体化示范城市。

接下来,渝北区将着眼区域融合,以高竹新区为抓手,推进渝北与广安、邻水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渝北与长寿、北碚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打造川渝交通一体化示范区,充分发挥渝北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示范作用。

除了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年来,我区还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推动渝北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效发展。截至2021年,在铁路方面,我区铁路线路增至5条,通车里程达114公里。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和渝万高速铁路通车后,更是将大大缩短周边区县与主城的时空距离;在高速公路方面,建成通车长合、南两、渝广、渝长高速扩能大通道4条,贯穿渝北全境的高速公路增至8条,通车里程达181公里,密度12.5公里/百平方公里;在轨道交通方面,渝北区已开通7条轨道交通线路,通车里程达76.71公里,基本实现轨道交通对渝北城区主要板块全覆盖;在航运方面,全区船舶总运力增至730677吨,船舶平均吨位6140吨,居主城区第一位,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 服务百姓出行

城市发展,公交先行。

9月9日,连接空港新城至轨道园博中心站的831路公交线路正式运行,该线路将满足中央公园南片区小区居民换乘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的对外出行需求。

记者了解到,随着中央公园南片区的开发建设,为解决周边小区居民换乘轨道3号、5号线及常规公交线路的对外出行需求,相关部门多方论证方案,协调上级有关单位,最终于今年9月新开831路公交线路。

除了城市交通,渝北对农村交通的探索也并未停止。

以“文化底蕴、山水风光、新农村发展”为主题的“古洛环线”起于古路镇,途经大盛镇,讫于洛碛镇,全长47公里。“古洛环线”体现了渝北新农村的变化,在时代的变迁中,原本乡土气息浓厚的大盛镇、洛碛镇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沿线风景宜人,服务设施完善,农旅产业兴盛,交旅农融合发展,铺就了一条乡村振兴路,成为“四好农村路”创建示范样本,也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

铺下的是路,连通的是车,通达的是富。基于此,渝北不断改善和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十年间,渝北区新改建普通干线公路461公里、“四好农村路”2184公里,总里程达3258公里,密度增至224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列主城九区第3,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民小组通畅率100%。

同时,渝北还积极推进公交向农村普及,统景、大盛、茨竹、洛碛、大湾先后开通公交,全面实现“镇镇通公交”,木耳、大湾、古路、洛碛、王家等6个镇街出行更加便捷,全面实现“村村通农客”;全力推动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搭建了“镇镇通公交、村村通农客”的农村客运体系,在全区全面实行农客“2元一票制”惠民政策,激发了客运市场活力,服务质效不断提高;为加强川渝合作,在全市率先开通2条跨省农村客运线路,渝北、邻水两地7万多名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