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岗位 拓渠道 提质量

渝北用心用情提升就业“含金量”

本报记者 杨青

项目制培训工业机器人实操现场

本报记者 杨青 摄

在渝北区仙桃街道百果路社区有这样一家特殊的超市,货架上摆放的不是商品,而是琳琅满目的就业创业信息,“顾客”到“收银台”不是付现金,而是登记求职意向信息,选择工作岗位。

这正是区人力社保局创新就业服务打造的就业创业“超市”,把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和求职者的求职意愿整合到“超市”,打破求职的信息壁垒,让求职者在“家门口”就能了解招聘信息。目前,已帮助4000余名劳动者实现就业。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一头连着发展稳定大局,既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又是财富创造的“源头活水”。从“真金白银”支持稳岗企业到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从探索培训新模式到优化创业服务,今年以来,渝北区加快推动各项就业政策落实落地,稳岗位、拓渠道、提质量,用心用情做好就业这篇“大文章”。

“真金白银”,保住就业“源头活水”

今年5月,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人事部负责人登录网站“免申即享”确认稳岗返还信息。仅6天后,稳岗返还资金71.9万元就到账,该公司成为渝北区首批得到稳岗返还资金的企业之一。

“疫情对民航业冲击较大,客运量减少,这笔钱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帮助我们稳定了岗位、稳住了人心。”该公司人事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现有员工1500人,稳岗补贴将用于社会保险缴纳和员工培训,促进员工稳定就业。

疫情发生以来,区就业和人才中心向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进行点对点的政策服务,帮助其纾解困难。尤其在兑现稳岗返还政策过程中,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指导其按程序确认信息,尽量让企业少跑路。

用政策活水养鱼,为市场主体减负。今年以来,我区严格落实市级稳就业18条政策措施,推行稳岗返还政策“免申即享”,企业不用申请,由信息系统智能比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只需登录网站确认返还信息,区人力社保局直接发放稳岗返还资金到企业银行账户,实现“零申报”“零跑路”“零时限”。截至目前,全区兑现返还资金3784万元,帮助2419家企业稳定就业岗位11.6万个。

稳岗红利快速释放,纾困减压成效明显。“去年我们共享受社保补贴47.34万元,切实减轻了企业缴费负担。”仁宝电脑(重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企业营业收入下滑,社保补贴等惠企政策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市场主体是稳定就业的“压舱石”。上半年,区人力社保局通过“降、返、补”等政策,已发放社保补贴、培训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吸纳就业补贴等就业补助资金3615万元,用“真金白银”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保住就业“源头活水”。

“充电蓄能”,增加就业“含金量”

7月28日下午,旭硕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新型学徒制培训现场,32岁的员工刘孝成站在电脑前轻点屏幕,设置生产参数。随着指令下达,旁边架子上大而灵巧的机械手臂开始“舞动”。

“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上手非常快,我可以学到更多专业技能,对工业机器人的操作也更得心应手。”刘孝成高兴地说。

刘孝成此前一直从事自动化工作。听说区人力社保局启动了项目制培训,他主动向公司报名,成为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培训班第一批学员。公司负责人介绍,此次培训为期一年,培训内容紧扣企业智能制造生产需求,将进一步提升职工岗位技能。

随着渝北现代工业体系不断壮大和完善,大批技能岗位接续涌现。区人力社保局立足产业链做文章,持续优化就业服务,实现群众就业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有效衔接。“我们根据企业提出的需求,遴选出160个企业职工技能培训项目,涵盖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航空物流、服装制造、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在全市率先开展企业职工职业技能项目制培训,不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促进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区就业和人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仙桃街道百果路社区居民张怀勇也是职业技能提升的受益者。40多岁的张怀勇和24岁的儿子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待业在家,生活全靠妻子一个人支撑。社区了解情况后,推荐他们参加中式面点、重庆小面等技能培训。父子俩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能后,在辖区开起了小餐馆,生意红火,目前已扩展到三家,不但解决了一家人就业难题,还带动了更多跟他有类似经历的居民实现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技能是就业的硬核。为了给居民就业增加砝码,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以需求为导向,开设了家政服务、电工、中式烹调、育婴员、美容师、大数据分析师等培训,大力培育“渝派裁缝”“渝家人”等区域劳务、培训品牌,提高全区劳动人员素质技能,增加就业“含金量”。截至7月中旬,我区开展技能培训班170个,共有6500余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把脉问诊”,导师带动创业加速度

盛夏时节,大湾镇龙洞岩村,水果基地里一排排翠绿的桃树笔直排列,绿意盎然,上古农耕园酿酒、晒缸酱油、晒缸醋等传统技艺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我们村种植了水果1800多亩,发展花椒等特色农产品300多亩,还打造农耕园体验基地,产业发展有了初步的成效。”龙洞岩村党支部书记邓光兰介绍,不过,目前发展也遇到一些难题,比如销售渠道单一、品牌塑造不足等。

重庆智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导师陈翀一行跟随邓光兰的脚步,听她讲述发展情况,一路到田间地头开展创业“巡诊”。“发展农文旅融合,要从项目发展、产品营销、资源规划、品牌打造等形成系统规划,多方下手。”陈翀在实地了解情况后给出了建议。

当天,重庆智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还和龙洞岩村签约了村企共建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将通过参观走访、导师指导等方式助力龙洞岩村产业做出特色,培育更多乡村创客,提升“造血”能力。

创业具有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能催生更多市场主体和就业岗位。今年6月,我区实施“创享渝北2022”行动计划,加大创业扶持力度,聚集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导师等优势资源,培育创业孵化基地,引导乡村与创业孵化基地开展“村企联建”,遴选创业项目实施导师帮创团“1对1”创业加速帮扶,构建交流协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互惠互促、开放高效的创业生态。

今年以来,我区新培育9家区级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市区两级基地达26家,累计孵化企业4403家,带动就业3.99万人,为青年群体提供免费创业工位1140个,发放创业担保贷2507万元,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

“搭桥铺路”,精准帮扶重点群体就业

又到一年毕业季,龙湖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办公室里忙忙碌碌,电话不断。“刚刚兑现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金额20.2万元给了我们信心,在如此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加把劲,今年又招聘了200多名应届毕业生!”龙湖物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每年都在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上倾注大量精力。

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今年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我区主动作为,服务“加码”,对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并连续缴纳半年及以上社会保险费的中小微企业,按规定给予2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招用登记失业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与此同时,区人力社保局搭建起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高效对接通道,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有序组织多元化、针对性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常态化组织“直播带岗”“政策宣讲”“创业问诊”“职业能力提升”“就业指导帮扶”等形式多样的就业创业直播活动。拓展社区工作者、基层管理服务岗位、乡村振兴本土人才等政策性岗位300余个,动员企事业单位提供见习岗位1500多个。

低学历、低技能是求职的“绊脚石”。对于农民工、城市困难人员、脱贫户这类就业困难群体,政府部门需要给予更多关爱。为此,区人力社保局建立了一支358人的劳务经纪人队伍,确保每个街道、镇、社区、村组均有就业工作者,落地落实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政策,使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近享受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围绕困难人员就业需求,精准施策,对就业意愿不足的,开展1次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提振信心,合理规划求职方向;对技能不足的,提供至少1个培训项目;对有就业意愿的,对照服务对象情况和岗位信息库,提供至少3个适合的岗位,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今年我区已成功帮助71名市外返乡回流人员实现就业,综合运用岗位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帮扶2668名就业困难人员、1057名脱贫人员和100名需转产就业的退捕渔民实现就业。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