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渝北:擦亮城市“面子” 守护民生“里子”

通讯员 葛念

仙桃数据谷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水”元素置入景观环境的塑造中

本组图片由受访单位供图

我区以“智慧工地”建设为抓手,推进施工安全标准化

区城市排水事务中心抢险人员对路面积水进行疏通

颜值和品质是一座城市的“面子”,也关乎城中人是否舒适宜居的“里子”。在重庆这样一个“高温、多涝、旱涝急转”的城市,如何让城市经受住高温酷暑的“烤验”和狂风暴雨的“洗礼”,“不花妆”“不内伤”?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首个“双两百城区”,区住房城乡建委用智慧手段、责任担当、绿色环保为城市注入文明发展的力量。

战高温:智慧管理,安全文明

7月以来,重庆持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中心城区最高气温一度超过40℃。骄阳烈日下,却有这样一群人,与钢筋、水泥、砖瓦为伴,搬运物料、实地测绘、结构施工,全力斗酷暑、保进度,用汗水浇筑城市之美。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7-8月也是建筑工地各类事故的高发月。随着工人平均年龄增大,其自身的基础疾病增加,安全施工的压力更加显现。

如何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我区以“智慧工地”建设为抓手,推进施工安全标准化,落实建筑工程各方扬尘防治主体责任,加大建筑工地扬尘管控力度。

据介绍,渝北“智慧工地”构建了一个覆盖“建设主管部门、企业、工程项目”三级联动的管理体系,目前全区148个在建项目均纳入其中。它通过工地信息化、智能化建造技术的应用及施工精细化管控,实现建筑工地“人、机、料、法、环”五大环节安全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让建筑工地长出了“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让工地变得“聪明”起来。

“今日对辖区在建项目开展了专项检查,现将情况通报如下:工地存在模板支架剪刀撑搭设不规范、工人未正确佩戴安全帽……”7月18日,承建辖区某电商物流园工程的浙江某建设有限公司安全负责人收到这样一条提示短信。这是“智慧工地”通过“眼睛”监测到违规行为后,“嘴巴”自动发出的提示。

“智慧工地”不仅为管理人员提供了监管依据的“后台”,又为劳动工人提供了权益保障的“后台”。时值酷暑,“智慧工地”监控中心安排人员实时值班值守,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作业安全:核实施工单位是否按照相应规定实行避高温措施,比如适当调整作业、休息时间,合理安排工序和工程量,减轻劳动强度,配备防暑降温药品等。除抢险排危作业外,当日气温超过37℃以上、40℃以下(不含40℃),严禁11:00至16:00进行室外作业。在高湿度情况下,严控作业时间,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作业安全,防止中暑引发生产安全事故。

不仅如此,结合近14年辖区事故运行的趋势,按照往年月份事故特点,区住房城乡建设执法支队还从系统谋划、及时预警、加强巡查、严格处罚、做好储备等五个方面,专项出台高温天气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五项措施,为安全施工、文明施工保驾护航。

“绿色环保新时尚,垃圾分类记心上”“高温慰问送清凉,情系职工暖人心”……行走在渝北,你会发现处处工地、面面围挡、条条横幅,文明因子逐渐在这些传统印象中“灰头土脸”的地方生根。

迎暴雨:“小黄人”坚守积水点排水

与高温相伴的是不期而至的暴雨。在区住建委,有近200名“小黄人”,他们出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巡检管网、维修井盖、疏浚管道、排涝抢险,只为守护我们脚下的每一寸管网、每一个井盖,让百姓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6月26日19时50分,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随后升级为暴雨橙色警报)。接到预警信息后,区城市排水事务中心立即启动了排水防涝应急预案。当晚21时,强降雨来袭,导致城区众多道路出现严重积水,个别道路积水深度甚至超过了半米,行人、车辆出行受阻。抢险人员冒着暴雨与狂风,清理被树叶泥渣堵塞的雨水篦子,并通过水泵抽水、临时打开水篦子和井盖紧急排涝方式,促使积水尽快消退。同时,在积水点、井口处摆放警示标志,确保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当晚,“三龙”片区、两路回兴片区、空港工业园区、空港新城,到处都是“小黄人”忙碌奔波的身影。经过现场工作人员前后近7个小时的努力,城区道路的积水基本得以排泄,道路恢复正常通行。6月27日早上8时,路面积水彻底消失,车流涌动,行人来来往往。

每年夏季,我区都将面临10余次这样的暴雨预警。等雨来,是这个季节区城市排水事务中心抢险人员最常见的工作状态,“雨未到人先到、水未退人不退”。区城市排水事务中心副主任周天表示,今年渝北已累计发布预警5次,排水中心出动3000人次、车辆100台次开展汛期应急抢险工作。

家住义学路的居民刘先生说,相比以往,今年的雨水明显多了,但是自己却少见一堵几个小时不通车的场面。其实,这不单单依靠暴雨时坚守在积水点的“小黄人”,还要归功于我区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多项举措。

2019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易涝积水点整治,全面梳理排查积水隐患点67处,“一点一策”制定了整治方案,先后完成绿梦广场、华辰酒店等35处积水点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2年,我区还将投资12亿元,对雨污混流和积水内涝问题进行系统性治理,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补齐设施短板。

换新颜:“海绵”让城市更有“弹性”

除了高温暴雨天气的应急,城市更应该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城市文明发展应有更加长远的目光。海绵城市建设就是我区主动应对的方案。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达到“水体不黑臭、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走进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随处可见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及生态停车场等设施。据了解,数据谷“借谷之名,塑水之境”,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水”元素置入景观环境的塑造中,串联区域内的公共空间环境,营造绿色、和谐、生态、宜居的工作、生活环境。

这是渝北多措并举做好新城区的建设统筹,打造多功能“海绵城市”的一个生动样本。

老旧小区同样焕发“新风采”。近年来,我区对金紫山片区、1.5支路街区等区域实施“硬设施+软环境”综合改造提升,在更换雨污管网、增设完善基础设施、改造老旧居民楼、铺装生态透水砖等工作上做足文章,让老旧小区焕发新魅力。

如今,走进金紫山片区,单体楼外立面干净明亮、巴渝文化墙风趣个性……而最令该片区寨子坪小区居民陈女士赞不绝口的,是新改建的排水管、新铺装的透水砖。“现在出门是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大家都可放心出行啦。”陈女士说。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我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机制体制和建设项目闭环管控流程,在城市建设和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理念。截至目前,已建成达标排水分区15个,面积共计28.86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比例为25.47%。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