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山海情” 鲁渝协作迎来“升级版”

不久前举行的山东·重庆东西部协作第十八次联席会议,确定了深化对口协作、拓展合作空间的鲁渝协作“升级版”思路。

山城重庆,海畔齐鲁,两地跨越千山万水,2010年因东西部扶贫协作结缘,开创出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新局面,共同谱写了鲁渝版“山海情”。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鲁渝协作如何适应新形势,打造“升级版”?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发现,在与山东的合作中,重庆各区县在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文旅融合等领域均有了新气象。

山东农业农村的“三个模式”在山城落地

盛夏,万州区长岭镇安溪村,漫山果树,一库清水,黛瓦白墙,俨然一幅多彩的山水田园画卷。

安溪村曾是万州最贫困的山村之一,产业发展滞后。但这里不乏旅游资源,其中位于安溪村一组的安溪水库,水平如镜、波光潋滟,距城区仅12公里,开发近郊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万州区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在长岭镇安溪村打造安澜谷项目,聚集了人气,带富了村民。万州区乡村振兴局供图

如何以乡村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万州借鉴山东“诸城模式”,引入山东济宁市500万元援助资金,并招来3家东部企业入驻投资,打造安澜谷景区,发展起滑翔伞基地、越野摩托车基地、水上世界等乡村旅游项目,每逢节假日,人气爆棚。“村民们则通过务工、收益分红、销售农特产品等利益联结机制广泛参与。”该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雷告诉记者,“今年五一节期间,有的村民靠卖凉面、炒土豆,一天就挣了上万元。”

▲鲁渝东西部协作项目,万州区龙驹镇芦花鸡西南繁育中心全貌。万州区乡村振兴局供图

安溪村并非个例。20日,开州区临江镇明月村现代农业园区内,38个蔬菜大棚里一片忙碌——村民们忙着摘菜、分拣、装袋。

“这个园区和蔬菜大棚,是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起来的。”开州区乡村振兴局局长余爱东介绍,他们引入了寿光的技术标准和销售体系,对水的供应、大棚散热性、冬天补光进行了统一调试,从而实现了更好的品质、更高的产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山东企业合作,打造总面积达10万亩的蔬菜产业园和孵化基地。”

画外音: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总产值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创造出不少典型经验,曾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诸城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农业生产、加工、流通脱节的问题;“潍坊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寿光模式”主要解决的是蔬菜生产产业化的问题。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引入山东典型经验,获取更多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培育、科技兴农、农村电商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支持,打造一批有亮点有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数字经济成为合作新方向

24岁的开州区南门镇脱贫户李雪霖没有想到,自己生产的产品能够跨越山海,远渡重洋,为全球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零部件。

李雪霖在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紫建电子)工作,这个位于秦巴山区的工厂,以生产圆柱、弧形、扣式、针形电池为主,近年来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迅猛,2021年营收达7.99亿元,同比增长25%。“与山东企业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是重要原因。”紫建电子对外联络部负责人邓平称,歌尔是中国电声行业龙头企业,在鲁渝协作的深入推动下,双方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去年就合作完成订单1.5亿元。

“我们的合作从原来单纯的锂离子电池销售配套发展到如今共同研发产品,共同推进智能化生产。”邓平说,两家企业在技术层面相互学习、促进,实现了订单共享、利益共享、资源共享,有效提升了产业链整体水平。

画外音:山东数字经济规模位于全国第三,重庆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双方将携手拓展数字经济蓝海,强化“数字山东”与“智造重镇”“智慧名城”等战略对接,加强中新数据通道、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合作,更好用大数据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一个名为“茶叶加工过程数字孪生体研发及应用”的项目,让重庆市赤茗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赤茗农业)生产部负责人陈兵倍感期待。

赤茗农业所处的武隆区白马镇,是渝派工夫红茶——仙女红茶的主要原料基地和生产基地,现有茶园5000亩。尽管种茶制茶已有多年历史,但茶叶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依然较低,存在“人-机器-物料-方法-环境”数据采集难、流转慢、信息交互不及时、可视化程度低等问题,“概括来讲,就是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调控要依赖人工经验,茶叶品质不统一,无法标准化。”陈兵说。

▲武隆区白马镇天尺坪有机茶园。武隆区乡村振兴局供图

而由山东省农科院、西南大学、中冶赛迪公司等共同参研的该项目,将针对摊凉、杀青、揉捻、烘干等核心加工环节提供智能化的控制方案,形成“预测仿真-生产管控-品质反馈-自动学习”四步循环,从而显著提升茶叶生产加工过程的智能化水平。

画外音:山东是科教大省,在智能制造等高科技领域领跑全国。借山东之“智”为重庆产业赋能——“十四五”期间,鲁渝两地将加强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间的产学研用合作,组织实施一批成果转化和联合研发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从旅游线路推介到文创产品开发

这几天,万州区文旅委规划产业科科长牟静,正在准备接待方案,“山东鲁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木工文创产品十分出名,对方有意在我们这里投资兴业,怎么合作、选址哪里,这些都需要我们提前考虑。”

同期,由山东企业投资的武隆白马山文旅康养小镇,以及在丰都九重天景区合作打造的研学基地,亦正在推进。

几个项目的指向性明显:文旅融合升级。

过去,重庆并非山东游客传统旅游目的地。因此,鲁渝文旅协作从聚人气开始,近年来两地先后启动了“十万山东人游重庆”、“陆上游三峡”直通车、百万主播助力鲁渝文旅协作等系列活动、开行“从沂蒙精神到红岩精神”鲁渝协作红色专列,让重庆的旅游在山东持续升温,“冷门”变成了“热门”。仅“十四五”以来,山东到重庆过夜游客163.88万人,实现旅游消费额44.34亿元。

乡村全面振兴,对文旅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合作随之升级,于是有了上述项目的萌发、筹划和落地。

画外音:“十四五”期间,鲁渝文旅协作将走向深入:一方面,继续聚人气,持续办好“十万山东人游重庆”“十万重庆人游山东”等系列活动;另一方面,开发文旅产品,打造旅游项目,助推重庆地方文旅提档升级;此外,向乡村延伸,打造鲁渝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最终实现政策互惠、资源互换、产品互推、客源互送、市场共赢、利益互享。

编辑:渝北罗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