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折翼天使”装上“新的翅膀”

——记渝北区残疾儿童康复工作者邹萍

本报记者 王彦雪 实习记者 谢林宏

邹萍照顾残疾儿童

本报记者 王彦雪 摄

如果将时光倒退20年甚至更多,那时的人们可以说对“残疾儿童康复”几乎没有什么概念,而邹萍作为这一领域率先尝试的人,今天已俨然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

从1997年无意间入行,25年间,她见证了渝北残疾儿童康复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是什么让她如此执着?其中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呢?日前,记者走进渝北区天爱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了解邹萍的故事……

机缘巧合下入行 特殊儿童新牵挂

将时针拨回到1997年,彼时的邹萍正好大学毕业,恰逢重庆师范大学正在开展关于残疾儿童康复方面的课题,本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她机缘巧合加入了课题组,开始与残疾儿童相处。

“最开始的时候也会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跟他们交流。慢慢的,之前学校专业学到的一些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加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我与孩子们的相处也渐渐顺利了起来。”邹萍回忆道。几年时间过去,邹萍积累了不少与孤独症儿童、发育迟缓儿童、脑瘫儿童相处的经验。虽然与正常孩子相比,他们比较“特殊”,但孩子们的纯真仍旧时时感动着她,这也成为邹萍从事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的最初动力。

几年的工作实践,为邹萍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正在此时,一位特殊儿童的家长有意创办一家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并找到邹萍帮忙,本着“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受益”的初衷,邹萍与她一起在龙溪街道松桥路成立了渝北区天爱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中心在2007年完成注册,成为了渝北首家具有正规资质的残疾人康复训练机构。

好政策持续出台 渝北儿童获益多

彼时,刚刚成立的渝北区天爱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规模不大,加上邹萍一共只有3个专业老师,接受康复训练的孩子也只有3个。可勇于“吃螃蟹”的人总是会迎来更多机遇。“当时专业做残疾人康复训练的机构就少,专注残疾儿童康复的就更少,因此我们得到了区残联大力帮扶。”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邹萍如是说道。

从事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多年,细心的邹萍发现,很多特殊儿童家庭并不是不想给孩子做康复训练,只是困于经济条件无法开展。“残疾儿童虽然是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缺陷,但如果我们早发现、早干预,经过专业的训练,他们是可能回归到正常生活的。”邹萍说,那些年,每每知道有孩子因为经济原因耽误训练,她都觉得很可惜。于是她积极向区残联等相关部门进行呼吁,希望全社会积极关注特殊儿童。

2012年前后,渝北率先出台了一项惠残政策,即区财政为渝北籍贫困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提供补贴,每人每月200元,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同时,向接受了渝北籍贫困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机构也按人数给予补贴。这项政策的出台既提升了残疾儿童家庭选择康复训练的意愿,也为专业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渝北区天爱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的发展也越来越顺利。这项政策更是伴随着渝北的实践被推广到全市,直到今日仍然在施行。

2013年,邹萍的事业迎来新的契机,同在渝北的另一家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机构——童乐儿童成长中心,因为管理不善想另外找团队接手。邹萍得知后出面商谈并成功接手,更多有需要的儿童在这里得到了康复训练,回归到了正常生活。

各方支持力度大 期待明天更美好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邹萍对这句话也有着深刻感触,好在这些年各级党委政府对残疾人事业关注支持力度大,这也为天爱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童乐儿童成长中心解决了难题,赢得了更多机会。

2015年的夏天,童乐儿童成长中心原有场地合约到期,眼看9月就要开学,新的场地却未能落实,几十个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无法开展,区残联得知后,主动帮邹萍打听、协调,最终在晚晴园附近找到合适场地,并进行了相应改造,童乐儿童成长中心如期开学;2019年,全市残疾人康复训练机构开始实施规范化发展,童乐儿童成长中心的场地亟需改进升级,在区残联的支持协调下,最终将新址选定在了双龙大道57号。

2020年,综合校区特点以及学生需求,邹萍重新规划了校区(将天爱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与童乐儿童成长中心原位置进行对调)和学生安排。目前,位于松桥路的童乐儿童成长中心招收混龄自闭症和脑瘫学员,位于双龙大道的天爱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则招收8岁以下自闭症和脑瘫儿童。中心的一线执证老师达到40名,在训学员超过了100名。

“入行25年,我帮助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学龄前完成训练,不少孩子完成训练后,能跟着正常孩子一起上课、玩耍,基本能融入到正常社会生活中,这是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说起自己入行以来最大的感触,邹萍这样说道,“未来,我也希望更多专业人士投入其中,帮助更多有需要的残疾儿童回归到正常生活当中,共同助力渝北残疾人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