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市场监管局提醒老年消费者:

非法“会销”陷阱多 消费购物需谨慎

非法“会销”——小礼品大陷阱   制图 熊国艳

本报讯(记者 陆世玲 通讯员 黄志毅)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以赠送礼品、现场体验试用等方式,临时租用场地,组织老年人听课洗脑,虚假宣传销售商品,牟取非法利益,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日前,区市场监管局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会销陷阱多多,消费应当谨慎”。

非法“会销”骗局有哪些模式?

“健康讲座”模式。通过发放小礼品、抽奖卡等,以开展健康讲座为名吸引并组织老年人参加。其间,兜售人员对老人们嘘寒问暖,通过“插卡”“晃货”(晃货即交一笔现金,第二天全额返还并附赠礼品;插卡即预交少额现金,能拿到一张卡片,第二天全额返还预交费用,然后再从卡片中抽奖)等手段拉近关系,博取老年人信任,多日重复操作,但在最后一天会高价兜售廉价保健品一类的商品,并在收款后立即消失。

“鸿门宴餐推”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分两步,首先以开健康养生、讲孝道之类的讲座为由,引诱老年人,对老年人进行洗脑,再向他们介绍保健产品。然后,从中挑选一批深陷其中且有消费能力的老人,邀请他们去会餐、旅游等,在此过程中推销产品,从中牟取高额利润。

非法“会销”骗局有哪些特征?

不法商家之所以选择老年人群体,就是看中老年人防范意识差,时间宽裕,有一定的积蓄,注重保健,固执己见且不听劝说的特点。

以传授保健知识为幌子。开始讲课只讲健康知识或生活小妙招,并不是直入主题的讲要卖的保健品、药品等商品。

赠送便宜物品吸引人群。每次会议结束,所有人都可以免费领取几颗鸡蛋或几包挂面等便宜物品,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有带新人入会的,可以得到稍多的便宜物品。

“专家”忽悠,会托上阵。一些商家宣称邀请头衔较多的“专家”,虚构“专家”头衔,不是国家级就是世界级的“学者”,使听课者深信不疑。由“专家”向与会老人讲授健康知识,引出要卖的产品,大肆吹嘘产品的性能,宣称能包治百病等。“会托”在会上讲授用后的“神效”,现场大量购买,让老人们信以为真。

反复洗脑,善用感情牌。“会托”在会上反复讲授购买人用后“神效”的同时,再用反面事例告诫大家不用的后果,通常用癌症吓唬人。再加上一口一个“爸爸”“妈妈”地叫着,使很多老年人难以招架,心甘情愿地掏钱。

区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这类营销人员通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虚假价格优惠、夸大功能效果、虚假演示、赠送小礼品等方式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提供虚假资质和不真实的购物凭证。后期如出现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问题,消费者往往无法联系到销售商家,致使消费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遭遇非法“会销”陷阱,怎么办?

区市场监管局给出了三点建议,帮助老年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一、保持理性,按需消费。消费者在面对诸多诱惑时,要货比三家,建议到正规商场、超市、门店消费,避免因贪图便宜而盲目购物,或掉入“循环购物”“明降暗涨”“先涨后降”等商家精心设置的陷阱。

二、验明“正身”慎参与。在购买商品时,首先要认真查验其《营业执照》、身份证明以及所售商品的质量检验合格报告、生产许可证和销售凭证(正规发票)等相关手续是否真实有效。其次,不要被商家虚假夸大的宣传广告蒙蔽。

三、发现问题莫拖延,咨询维权莫犹豫。在分辨不清商品真假或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向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咨询或者投诉举报(全国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电话12315),不要拖延处理,以致错过维权良机。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