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面,这些年丨从“通达”到“通畅” 凉风村的路直达幸福深处

编者按

万里江山多锦绣,一枝一叶总关情。

“重庆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考察调研重庆时对重庆寄予的殷切期望。

从果园港到中益乡华溪村,总书记在巴渝大地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步步行,声声问,殷殷情。

总书记面对面时的殷殷嘱托,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成为了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

上游新闻推出《我和总书记面对面》系列报道,看巴渝儿女如何牢记嘱托,奋力向前奔跑。

现场回放:

2019年4月,在重庆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部书记伍东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该村的脱贫故事。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地问:你们那边交通情况如何?

伍东介绍了村里到主城走高速只要4个半小时以及村里入社公路的硬化情况。

“当时总书记特别关心我们村的交通和后续产业发展。”伍东说,这给了他带领乡亲们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凉风村修建18公里水泥路,让村民生产生活更便捷。

仲夏时节,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一片生机勃勃。

漫山遍野的竹林与旖旎的田园风光交相辉映。脚下,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从每家每户延伸至田间地头,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

凉风村启动入社公路硬化工程后,18公里的坑洼“泥巴路”变身平坦“顺心路”。从修路开始,凉风村一步一个脚印,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让村民们在幸福路上越走越宽广。

▲凉风村中药材产业。

“通达”变“通畅”

18公里水泥路直通到户

路是农村的命脉,路通了,乡村才能振兴。

凉风村地处高海拔山区,山高坡陡,村民出行常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产品运输也很不方便。交通落后一度成为制约村子发展的最大“瓶颈”。

“当时在座谈会上,总书记问了我两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村里的交通情况。”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部书记伍东说,当时他回答:“村里16公里通达公路即将启动全面硬化。”

2019年6月,凉风村启动入社公路硬化工程。经过多方讨论,最终决定将原计划16公里的水泥路硬化工程扩建至18公里。

▲凉风村水泥路直通到户。

2020年,凉风村原本宽度不足4米的土路焕然一新,摇身一变升级成为一条4.5米宽的水泥路,沿着蜿蜒陡峭的山修到了各个村民组的百姓家门口,实现出行道路“通达”变“通畅”。

“工程量增加了,投入肯定也变多了,但是这钱花得值!”

伍东说,增加的2公里水泥路沿线一共住有13户62位村民,其中7户曾是贫困户。在水泥路修好后,村委会经过考察,将中药材产业基地也设在了这里,同时借助公路优势动员周边村民参与种植中药材。

“我们先后开了5次动员会,还邀请专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让村民们以土地、劳务等形式入股中药材合作社。”

伍东称,如今这13户村民都成了村里中药材种植的行家里手,年收入也从3年前的人均6千多元增加到人均上万元。

特色产业稳定盈利

人均年收入3年增长2.5倍

交通的改善也为凉风村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伍东介绍,经过三年的发展,总书记关心的凉风村产业也有了新的变化。

“过去村里产业不成规模,如今竹笋和中药材两个基地已逐渐成熟,开始盈利,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伍东到现场了解村民竹笋收入情况。

▲伍东了解中药材产业生长情况。

他谈到,凉风村目前种植独活、大黄等中药材1600余亩,依靠1万余亩竹林资源发展笋竹产业。通过整合股权化改革项目、试点资金项目,探索建立了“农户+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可通过土地入股、售卖、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2019年至2021年凉风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盈利共计50余万元,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6000多元增长至16000多元。

随着村民收入的增加,如今凉风村“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面解决,全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无一村民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住房安全问题彻底“清零”。

与此同时,凉风村还通过实施安全饮水、电力提升、村庄整治等项目,解决了一大批民生实事。村内人畜饮水、安全用电、信号覆盖都达到了相关要求和标准,村民生产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我们是高山村,要站得高,看得远!”

伍东表示,下一步要在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依托九重山森林公园优势,探索性发展乡村旅游,走好农文旅融合的路子,帮助村民长效谋产增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凉风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蹄疾步稳。

上游新闻记者 王淳


编辑:渝北陈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