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解难题 救助有温度

反复流浪乞讨人员不再流浪

区救助站工作人员为流浪人员理发

区救助站工作人员送流浪人员回家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记者 杨青 通讯员 吴光霞)有这样一群人员,他们蓬头垢面、居无定所、生活艰难,成为城市救助管理工作的对象,而流浪乞讨人员屡送屡返,也成为救助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和痛点。如何让流浪乞讨人员不再流浪?近年来,区救助管理站创新方式方法,着重推进源头治理工作,建立人员信息台账,对其重点关注,避免流浪人员再次流浪、家庭陷入困境。

大盛镇天险洞村村民邹某全便是重点关注对象之一。邹某全在外流浪30多年,户籍早已注销。去年初,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救助管理站将其救助后,送至区救助管理站。到站后,站内工作人员对其悉心照顾,及时会同大盛镇政府将邹某全妥善安置在其妹夫家,并为其办理了户籍。为解决邹某全生活困难的问题,大盛镇工作人员为其申请了2次、共计8000元的临时救助金,当邹某全年满60岁后,还将为其申请特困补助,享受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待遇。

对邹某全的成功救助是区救助管理站探索破解流浪乞讨人员反复流浪难题的缩影。区救助管理站站长王远锋介绍,为防止流浪乞讨人员反复流浪,该站从源头开展治理,成立了由专业社工加党员组成的党员心理疏导小组。党员心理疏导小组在对反复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信息、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了解后,对其进行一对一专业化服务,内容涵盖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辅导、行为矫治、替代教育等方面。目前,党员心理疏导小组的专业化服务直接惠及流浪乞讨人员近220人次。

同时,该站还利用大数据在源头治理方面落实救助工作,建立并及时更新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台账和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对其重点关注,定期开展回访。通过不定期的电话或实地走访,对应享受但未享受政策或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及时联系镇街或相关部门落实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分门别类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对不履行监护或照料义务的,及时对监护人进行教育,防止流浪乞讨人员再次外出流浪;对于法定义务人遗弃、虐待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构成违法犯罪的,协同公安机关依法进行严厉打击;加大本地外出职业乞讨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力度,运用综合治理手段,杜绝其反复外出流浪乞讨。

“我们希望通过开展源头治理行动,切实解决他们外出流浪的根本原因,让这些‘特殊’人群不再流浪。”王远锋表示,通过几年来的努力,重点关注的反复流浪乞讨人员情况稳定,重复救助10次以上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从2017年的50余人次下降到2021年的0人次,重复流浪人员基本得到妥善安置。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