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碳 共建美丽家园

本报记者 柯雨 杨青 欧云霄 蒋婧

轻轨出行,低碳环保

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改善环境、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渝北各级各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开展“两山”创新实践基地、生态碳汇方面,推动节能减排,用一件件看得见、得实惠的实事,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厚植生态本底 发展绿意更浓

“现在的空气质量比过去好多了。”近日,谈到近年来生活环境的改善,回兴片区居民陈亮赞不绝口。

过去,回兴片区建有3座混凝土搅拌站。成为影响当地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为了守护回兴片区群众的“蓝天梦”,区里投入巨资,花了大力气,将这3座混凝土搅拌站全部搬迁。

为了守护渝北人头顶的这片“蓝天白云”,近年来,我区以问题为导向,向影响空气质量的各种污染源“亮剑”。针对大气污染,区公安分局、区交通局等单位按照精准管控要求,认真抓高排放车辆限行,营运高排放车辆淘汰、更新、改造等工作,持续推动交通领域节能降碳。多管齐下的措施,让渝北大气环境领域的一个个“问题清单”变为群众的“幸福清单”,让蓝天白云在渝北顺利“安家”。

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添“价值”,渝北的变化远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临空绿色发展,区生态环境局、区林业局等部门主动作为,积极行动,打造渝北特色“两山”转化新模式,持续巩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果。如今,生态底色已成为渝北高品质生活的核心竞争力,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2018年,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0年,成功创建市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20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5天,同比增加17天;2021年,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获生态环境部点名表扬……

与此同时,渝北区自然生态系统碳汇也逐年稳步提升。林业碳汇持续增强,我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2.3%,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07万立方米。重庆铜锣山矿山公园实现了矿坑遗址变“废”为宝、化“坑”为园,成为全市工矿旅游绿色发展的重要示范。此外,悦来新城还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国家首批绿色生态城区域,国博中心海绵改造入选住建部经典案例库。白云随风飘,碧水映晴空。如今的渝北,碧水蓝天触手可及。

聚焦绿色发展 推进公共机构节能

近日,记者从区机关事务中心获悉,该中心紧密围绕“双碳”目标,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以建设节约型公共机构为主线,以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和能源使用效率为重点,不断探索节能降耗新路径,扎实推进全区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创了绿色发展新局面,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据悉,自2019年以来,渝北连续3年在全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考核中排名前三;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试点工作经验做法在全国公共机构中引起良好反响,全国7个地市、市内10余区县先后来我区学习借鉴;全国合同能源试点工作案例和龙山小学垃圾分类工作案例入选《重庆市“十三五”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汇编》;2020年,代表重庆市接受全国46城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验收并获得好评;2022年,在全市公共机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上,我区就教育系统垃圾分类经验做法进行了交流发言。

此外,全区还成功创建1家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2家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68家国家级节约型机关,7家市级“无废机关”,101家市级节水型单位。

区机关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效能,以深化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为抓手,全力推进全区公共机构资源能源节能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践行节能低碳 打造“绿色交通”

对辖区内标准化营运船舶实现燃料轻质化、开展黄标车退出工作、大力发展新能源公交车辆……随着信息化产业发展,以及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推进,我区交通运输领域也在发生着变化。

“十三五”期间,我区取缔了“紫荆城”和“江山宾馆”餐饮船舶,至此彻底消除了我区的餐饮船舶污染问题。而在御临河,42艘采砂船舶也被全部拆解,为实现“一江清水”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区还对辖区内129艘标准化营运船舶供油设备进行改造完善,实现船舶燃料轻质化。新建洛碛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和岸电设施,现已投入使用,可改善船舶排废排污和船舶对供岸电的需求,实现与城镇污水管网的无缝衔接和船舶与岸电的高效对接。目前,我区109艘船舶的岸电系统受电设施全部完成改造。

在公共交通领域,我区开展黄标车退出工作,大力发展新能源公交车辆。2018年至今,我区共完成黄标车退出11批,退出黄标车辆1767辆,100%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截至2021年底,渝北区注册的公交车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97.46%,公共交通领域现有充电桩118个,超过市级下达任务58个。

另外,我区还抓好绿色低碳出行,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轨道交通方面,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机场集疏运体系,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作用。公交方面,我区已建成公交站场23个,其中首末站15个,建成公交中途站点689个,其中港湾式停靠站421个,500米范围内的公交站覆盖率达95.8%;建成维保场2个,枢纽站3个,公交停车场3个,夜间停车位达到910个,公交夜间停靠入场率由3年前的43.5%提升到66.8%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天友乳制品生产数字化车间,这里的产线运作有序,现场操作的工人很少。记者看到,操作员只需要在中控室的电脑上点击“生产”,就能打开阀门,让经过处理的原奶流入半成品罐,进行杀菌处理。

重庆市天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乳品一厂总经理文平告诉记者,该公司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环保设施升级、生产线数字化改造等一系列措施,不断促进产能质效提升的同时,从点到面,持续打造节能减排“绿色工厂”。其中,在节能降耗、环保设施等方面共计投入约了3000万元,5年来向外界减少排放有机物3800吨,天然气、电能每年下降8%。

培育“绿色工厂”是我区打造“绿色制造体系”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我区积极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每年投入2亿元工业技改资金,通过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绿色改造、系统集成、节能改造,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等方式,实现传统产业向产品创新智能化、工厂运行智能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供应链智能化演进,持续提升制造业绿色化水平。每年安排区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被认定为国家或市级绿色工厂的规上工业企业,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配套奖励,区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节能改造项目优先支持入库企业和清洁化诊断企业。截至2021年底,已创建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市级绿色工厂,完成150余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28个市级数字化车间、2个智能工厂。

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快推动汽车及配套零部件等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等循环利用,扎实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壮大大数据、软件信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绿色新型产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圏建设中加快实现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推动公共工业产业的工作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为渝北产业高质量发展撑起绿色“保护伞”。

记者手记>>>

聚力节能降碳 书写“绿色答卷”

欧云霄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各类能源的开发利用,节约能源、降低消耗,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碳达峰碳中和征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这项工作更需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稳定供给,不断巩固提升环境治理成效,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新的力量。

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工程实施,加快经济存量绿色化改造,形成绿色增量,增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对于推动产业体系全面绿色升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我们要聚焦重点工业行业、农业农村、建筑、交通物流、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带动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低碳生活始于心,节约资源践于行。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的需求日益高涨。所以,节能降碳,保护环境,人人都要行动起来,做节能降碳的推动者、参与者。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公民都要从心出发,从身边点滴小时做起,身体力行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聚力节能降碳,书写“绿色答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要我们群策群力参与节能减排,同心同德建设绿色家园,我们就一定能够不负绿水青山,共建美丽中国。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