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携手”共助孩子成长

——仙桃街道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本报记者 杨荟琳 实习生 朱原帆

仙桃街道向空港新城小学老师颁发“家庭教育指导员”聘书

本报记者 杨荟琳 摄

仙桃街道召开“家校社共育人”工作发布会 

本报记者 杨荟琳 摄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该法明确了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法定“带娃”职责,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继“三胎”、“双减”政策实施后,该法规的出台,再次将“带娃”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引发社会热议。

如何正确处理“大娃”和“二娃”甚至“三娃”的关系?孩子迷上手机、平板电脑怎么办?“双减”后孩子的课外时间怎么度过?如何落实促进法中“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新要求……

5月20日,仙桃街道16个社区为空港新城小学的144名老师颁发“家庭教育指导员”聘书,开启“家校社”协同育人“12345”工作,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落实。

直面痛点 找到家庭教育结合点

近年来,在区妇联、教委、关工委等部门的关心指导下,仙桃街道扎实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社区家长学校建设实现全覆盖,“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进社区工作实现常态化。辖区空港新城小学是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授予的“家校共育指导基地”,是市级“家长学校示范校”,这些都为街道推进“家校社”共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启动家校社协同育人‘12345’工作之前,街道和学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调研发现,部分家长处于教改后的迷茫期,表现出较强的带娃焦虑;学校、社区虽然都有家长学校,但基本各成体系、互联互通较少,难以满足居民常态化、就近就便获取高质量家庭教育的需求。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街道和学校经过反复研讨后,提出“12345”工作方案。

“1”是围绕1个目标,即指通过家校社协同,实现1(家)+1(校)+1(社)>3的效果,最终达到“传承好家风 幸福几代人”的目标;“2”是直击各方家庭教育孤岛化和家庭教育内容空心化两个痛点;“3”是建立社区家长学校、小区宣教站点、梅花线上课堂三个平台;“4”是运行信息互通、协同评价、资源打捆、品牌共育4个机制;“5”是实施“白+黑”课程培训、家长点单“梅花”解惑、家庭教育进小区、爱心帮扶、以文化人5个项目。

“我们希望通过‘12345’撬动社区、学校优势资源,激发家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家校社同频共振,形成‘面上普及、片上开花、点上突破’的共育局面”,该负责人表示。

打通断点 破解家校社联通关键

“12345”工作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人。近日,仙桃街道就和空港新城小学乐教育集团达成共识,由学校向街道的16个社区分别安排9名教师进驻,协助从事家庭教育工作。9名教师虽然都是“家庭教育指导员”,但根据其特长,分工各有侧重:3名家庭教育指导者由思政课、心理学老师构成,主要从事社区家长学校的培训课程;3名党员干部志愿者由校领导、班主任构成,主要协助社区开展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3名美好生活引领者由音乐、体育、书法老师构成,主要协助社区开展文化艺术类活动。

陈中梅,空港新城小学乐教育集团总校长、梅花团队负责人、重庆市家庭教育智库专家,仙桃街道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发起人之一,刚刚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家庭工作先进个人。5月20日活动现场,她首次以仙桃街道百果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员”身份,为与会嘉宾和家长代表讲解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已经从事家庭教育工作12年了,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让大家都明白家庭教育才是整个教育链中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陈中梅表示,接下来,她将带领梅花团队的140多名老师们进入社区、走进小区,近距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

“以陈中梅校长为‘团长’的梅花讲师团进入社区担任家庭教育指导员,解决了社区家长学校专业力量薄弱、家长就近就便接受家庭教育难等问题,为‘12345’协同育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仙桃街道党工委书记邓伟表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老师们跨出校园、走进社区的一小步,正是家校社三方协同的重要一步”。

关注焦点 呵护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我希望街道妇联能够在党工委的领导下,把社区家长学校的工作更好地推进,为全区家校社共育做出样板和标杆。希望家长们能够认真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依法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掌握科学育儿知识,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为孩子创造美好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当日的活动中,区妇联主席朱燕表示对这项工作充满期待。

“街道能够这样重视家庭教育,我们很欣慰,通过街道搭台,让老师和家长能够实现更加有效的沟通,将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空港新城小学家长代表李勇现场听到“12345”家校社共育工作后十分激动。他坦言,自己虽然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但对于“双减”后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也存在一定困惑,特别希望有专业人员为自己指点迷津,而这一工作的推行,恰好能满足他的这一需求。

“作为家长我们真是充满了期待,希望家庭教育讲座在社区常态化开展起来,我一定第一个报名。”参与活动的另一名家长代表曾明表示,他将紧跟社区、学校步伐,积极融入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当中,做不缺位的家长,共同护航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短评>>>

新模式 育新人

文/杨荟琳

“双减”过后,如何让孩子的业余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如果别的家长都买教辅材料给孩子开小灶,我家的会不会落后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双减”政策后,许多家长都陷入了一定的焦虑,而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实现家校社共育人。

相比以往老师教书育人的单一模式,家校社共育人模式,强调的是三方的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这其中,除了学校,家庭、社会该如何担起育人的重大职责,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而仙桃街道提出的“12345”模式,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街道依托辖区的空港新城小学乐教育集团,由学校向街道的16个社区分别安排9名教师进驻,协助从事家庭教育工作。9名教师虽然都是“家庭教育指导员”,但根据其特长,分工各有侧重。这样的分工打破了传统的育人模式,建立起了“家校社”协同教育共建工作机制,形成纵向从街道到社区再到小区,横向从街道到学校到家庭的联动,形成了共建一盘棋格局,织密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模式建立起来后,更多的还需要落实落地。未来,我们希望,这一模式能够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学生、家长受益,不断破解辖区家庭教育困惑,延伸基层社会治理的触角。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