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环境执法网络让执法更快更有效

——看渝北区如何提升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效能

本报记者 杨荟琳 实习生 朱原帆 通讯员 涂黎

执法人员检查在建工地是否有扬尘污染

执法人员检查餐饮机构的油烟处理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本报记者 杨荟琳 摄

在渝北生活的群众会发现,投诉的环保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这是如何办到的呢?

据了解,为了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我区不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抓住镇街辐射半径小、反应速度快的特点,委托镇街行使部分环境行政执法权,构建了全区“1+22”的环境执法网络,切实打通执法的“最后一公里”,提高执法效能。

据统计,自我区正式实行镇街环保委托执法以来,全区22个镇街共计处理群众投诉2000余件,行政处罚84件,罚款59.61万元。

放权镇街 让执法效率更高

“长久以来,由于编制受限、人员紧缺等原因,部分镇街一些生态环境违法问题得不到及时查处,存在‘真空’和空档。”谈及过往环境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困难,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一边是紧缺的人手,另一边是大量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区生态环境局决定在区域内试点委托镇街行使部分环境行政执法权,让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离老百姓更近,执法效率更高。

基于这样的考量,2017年,我区在双凤桥街道、宝圣湖街道和兴隆镇、统景镇开展委托镇街行使部分环境行政执法权试点。通过两年的总结试点,于2019年正式推行委托镇街行使部分环境行政执法权。

为严格落实镇街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镇街绩效考核内容,我区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渝北区有关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渝北区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渝北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实施细则》等文件,将部分执法事项委托给镇街,进一步明确了职能职责,确定了60余名委托执法人员,构建了全区“1+22”的环境执法机制,形成职责清晰、权责一致、高效有序的全区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此外,区生态环境局全面梳理各镇街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方面的行政执法权,梳理出该局委托镇街行使的17项执法事项,并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先后两次与全区22个镇街签订了《生态环境执法委托协议》,并报区司法局备案。

加强管理 不断提升管理质效

放权不等于放任不管。相反,为了让委托执法更加规范,区生态环境局实施了一系列“硬核”举措。

据介绍,为规范委托执法行为,该局加强委托执法证件管理,严格实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要求委托执法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并对全区22个镇街开展了环境委托执法事项培训。两年来,该局共组织镇街环境委托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和业务培训160余人次。

同时,为了给予执法充分的物资保障,区生态环境局先后给各镇街共配备执法车辆22辆,电脑、摄像机、录音笔等执法设备60余套,给予各镇街每年5万元工作经费,以此提高镇街委托执法的积极性,保障了各镇街委托执法活动的需求。

此外,区生态环境局结合镇街实际,对生态环境执法行业专业文书进行了完善,形成了适用于全区统一规范的委托执法文书,并规范委托执法礼仪,对各镇街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的礼仪作了详细要求,并且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等制度。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我区生态环境委托执法质量不断提升。

效能提升 执法工作收获点赞

“他们行动速度好快哦,我们再也不用遭受扬尘污染。”谈及最近一件糟心事的解决,家住宝圣湖街道的陈先生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陈先生家所在的小区周围有个水泥河沙堆场,每天扬尘不绝,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活。为此,他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投诉。

接到群众投诉后,区生态环境局立即启动委托执法程序,将案件转交给宝圣湖街道。街道执法人员随即对群众反映的位置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该露天堆场未采取任何防尘措施,现场砂土、石子未进行覆盖,雾炮机等喷淋设施未运行。执法人员对该堆场进行现场取证,并依法对该堆场进行行政处罚,责令该公司立即对扬尘进行整改。

无独有偶,仙桃街道某烧烤店油烟污染严重,导致楼上住户连窗户都不敢打开,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群众反映强烈。接到案件转接的仙桃街道执法人员立即对该餐馆开展执法。经核实,该餐馆在经营过程中未安装油烟净化器,造成油烟直排,导致楼上住户生活受扰。执法人员责令该餐馆立即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对其违法行为立案查处,该餐馆的油烟扰民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委托执法推行,打通了全区环境执法的“最后一公里”,提高了执法效能,有效缓解了以往镇街“看得见,管不着”和执法支队“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以往油烟污染、噪声扰民、扬尘污染等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生态环境问题都得到处置,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