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渝北调查队

2022年3月23日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渝北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真抓实干、务实进取,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巩固经济恢复基础,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复苏回升。全年民生保障坚实有力,经济总体呈现持续恢复、稳中向好、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5.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6.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31.16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765.16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439.29亿元,增长8.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34.2:64.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1515元。民营经济增加值965.35亿元,增长12.4%,占全区经济总量的43.2%。

图1 2017-2021年渝北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 2017-2021年渝北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全区常住人口220.58万人,较上年增加0.7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97.85万人,城镇化率89.70%,较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人口152.20万人,较上年增加5.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0.76万人,较上年增加6.19万人;乡村人口31.44万人,较上年减少0.51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75.29万人,女性人口76.91万人,人口性别比为97.9(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14384人,死亡人口742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66‰。

表1 2021年年末渝北区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

城镇新增就业5.59*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2%;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31万人,比上年下降28.2%;城镇登记失业率2.16%,下降0.82个百分点。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平稳向好。数字经济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7.0%、增加值增长23.2%,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17.7%,规模以上智能终端企业产值增长42.7%,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增长17.1%,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0%,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业营业收入增长13.4%。电子产品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全年智能手机产量6013.55万台、增长50.4%。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全年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网络零售额增长16.5%。全区各类市场主体#155861户,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各类企业66546户,个体工商户88896户。新增市场主体40768户,增长13.6%。其中,各类企业12029户,个体工商户28717户。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27万亩,总产量11.14万吨,粮食综合单产356.22公斤/亩,比上年增长0.2%。蔬菜总产量30.16万吨,增长0.3%。生猪出栏8.07万头、增长29.0%,牛出栏948头,羊出栏9325头,家禽出栏164.16万只。猪肉产量6345吨,牛奶产量3396吨,禽蛋产量5083吨。

乡村产业高效发展。新培育区级示范合作社10个、家庭农场20个,认证“两品一标”、全国名特优新和市级品牌农产品36个。建立村级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59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增加至87个。建成高标准农田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

表2 2021年渝北区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3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总产值增长1.6%,股份合作制企业总产值增长32.3%,股份制企业总产值增长19.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总产值增长13.7%。分行业看,总产值排名前五的行业呈现较好增长态势,计算机、通信和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8.3%,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3.1%,通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7.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6%,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306.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增强,全年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7.6%,利润总额增长52.5%,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89%、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77.1%企业实现盈利。

表3 2021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1.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注册地建筑业实现总产值1016.35亿元,增长7.3%。

四、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0.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3383.42亿元,增长16.0%;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141.50亿元,增长18.2%。

限额以上单位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增长8.9%,化妆品类商品增长80.4%,金银珠宝类商品增长313.6%,日用品类商品比上年下降8.6%,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增长38.9%,中西药品类商品增长9.9%,家具类商品下降2.2%,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长61.4%,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增长34.4%,汽车类商品增长3.3%。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967.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出口1372.99亿元、增长21.4%,进口594.85亿元、增长16.5%。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0.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7.1%。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2%。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21.3%,工业投资增长6.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7%。

全区247个重点项目推进顺利,共完成投资430.41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达90%以上。分类别看:基础设施类项目60个,完成投资159.48亿元;社会民生类项目100个,完成投资90.04亿元;产业类项目57个,完成投资71.24亿元;城市综合体类项目30个,完成投资109.65亿元。

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15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住宅销售额1060.37亿元,增长26.5%。商品房销售面积876.53万平方米,增长25.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03.48万平方米,增长19.0%。商品房施工面积4520.17万平方米,增长2.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825.18万平方米,增长1.9%。

全年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643户。

表4 2021年渝北区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及其增长速度

六、交通*和邮电

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2484.0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8%,其中公路客运578.40万人次,下降19.9%。货物运输量3150.89万吨,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公路货运2062.80万吨,增长16.6%。江北机场旅客吞吐量3576.6万人次,增长2.4%;货物吞吐量47.7万吨,增长16.0%。

表5 2021年渝北区主要运输方式客货运输量

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年末全区电话用户总数210.0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81.38万户。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税收收入67.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91.2%。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16.48亿元,增长0.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01亿元,增长3.7%;教育支出25.51亿元,增长5.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84亿元,增长30.4%;交通运输事务支出1.45亿元,比上年下降64.9%。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13963.57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存款余额5958.26亿元,增长4.1%;贷款余额8005.32亿元,增长8.0%。保费收入47.35亿元,增长7.1%;新型金融业营业收入307.33亿元,增长13.7%。

图3 2017-2021年渝北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

全区拥有银行分支机构73家,其中一级分行3家,一级支行或二级分行70家;证券机构17家;保险机构15家,其中一级分公司1家,二级支公司14家;累计注册新型金融机构138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16家,股权投资公司115家#。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

全年新建城市污水管网4.42公里、雨水管网9.35公里,新增公共停车位915个。补栽地被、灌木13.5万平方米,新换栽鲜花186万余盆,新建公厕6座,改造公厕16座,建成劳动者港湾15座,增配人行道座椅600套,提升人行道181公里,整治车行道35公里,新改建道路面积124万平方米。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能源消耗量45.2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4%。其中,天然气13195.26万立方米,柴油3978.86吨,汽油4342.05吨,电力21.77亿千瓦时,增长12.0%。

全区森林面积615.85平方公里,新造林面积44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2.3%。

全年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321天,优良率达87.9%。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5μg/m³。次级河流水质断面达标率100%,大中型湖库水质达标率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全区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2.7分贝,网格达标率为100%;城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5.2分贝。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66元,比上年增长9.1%。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114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2249元,增长9.0%;人均经营净收入3151元,增长7.9%;人均财产净收入4592元,增长9.2%;人均转移净收入9121元,增长8.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78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9%,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65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经营净收入分别为10280元、5427元,分别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8%、23.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929元,其中用于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占总消费支出的35.7%、5.4%、20.4%、5.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

图4 2017-2021年渝北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5按收入来源分渝北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占比

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177.53万人次。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参保人数分别达63.94万人、48.69万人、45.95万人和67.6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3.53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9.11万人,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均稳定在96%以上。

城乡低保对象为7925人,比上年减少2040人,其中城镇低保2189人,农村低保5736人。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5367.36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为636元/月和515元/月,分别增长2.6%和3.8%。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52个,科学技术总支出2.89亿元。科技型企业总量达到446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796家,61家科技企业在重庆OTC科创板挂牌。市级新型研发机构33家,其中新型高端研发机构达到16家。全年发明专利授权数1626件,重庆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数8家。

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45所,较上年增加21所,其中普通中学49所、职业学校6所、小学86所、幼儿园403所(其中普惠幼儿园20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年招生人数*为3.96万人,其中普通中学招生1.75万人、职业中学招生0.58万人、小学招生1.63万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5.42万人、1.54万人、8.35万人,毕业生数*分别为1.70万人、0.49万人、1.06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5.21万人。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区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114.41万册,借还图书29.49万册次;文物藏品17437件,藏品参观45.67万人次;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19.02亿元。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409.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3.7%。实现旅游收入146.12亿元,增长51.3%。年末全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7个,其中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

全区年末拥有各级卫生机构884家,其中医院、卫生院6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713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6744张。卫生技术人员10670人,其中执业医师3763人、执业助理医师560人、注册护士4991人、药剂人员411人、检验人员349人。

全区拥有标准体育场18个,标准体育馆30个,全年举办运动会和体育比赛19次,拥有等级运动员797人,等级裁判760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个。年末公共体育场场地面积438万平方米,场地数量6700个,人均拥有场地面积1.99平方米。

注:

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快报数,正式数据以《渝北统计年鉴2022》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综合中的就业、农业中的特色效益农业、交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教育中的学生人数、文化旅游、卫生、体育等用*标注的段落或部分,统计范围为渝北区属板块,即不包含两江直属区(原北部新区)。

4.综合中的市场主体、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点项目、财政中的财政收支、金融中的金融机构数、城市建设、科技中的科技计划总支出和科技项目等用#标注的段落或部分,统计范围为渝北区自主板块,即不包含两江新区在渝北区范围内的直管区域。

5.公报部分数据的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计量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未作机械调整。

资料来源(以文中数据为序):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来自区公安分局;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社保局、区医保局;市场主体、发明授权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乡村振兴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委;噪音、空气、水质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区商务委;重点项目投资数据来自区发展改革委;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局;机场客货吞吐量数据来自区临空办;邮电数据来自区邮政分公司、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区金融办;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区住建委、城管局;森林面积数据来自区林业局;城乡低保数据来自区民政局;科学技术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委;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委;卫生健康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体育数据来自区体育中心。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渝北调查队。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