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家”力量服务“大家”

——记重庆市文明家庭袁镇涛家庭

image.png

袁镇涛参加社区举办的捐书助读活动

对于有着“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的袁镇涛家庭来说,这个家庭的“美”,并不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恩爱与陪伴,而是家庭里的每位成员,都随时随地想着老百姓的利益,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袁镇涛生于1931年,18岁参加税收工作,26岁入党;他的妻子沈莹生于1938年,22岁入党,25岁参加税收工作。他们两人都是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税务人。二人育有一子一女,今年刚好是两位耄耋老人60年的钻石婚。

他们的家庭,始于60年代初,见证了国家的进步、税收的发展,他们更像是革命的伴侣,在税务工作中互帮互助,为税收事业奉献了一生。在退休后的二三十年中,他们依然未曾停下“奉献”的脚步,携手完成了几十万字的《反腐倡廉警示录》、《公交好事日记》和《疫情防控纪实》三部作品,为公益发声,继续发挥余热。

为税收事业忙碌半生

袁镇涛16岁便开始跟着地下党学习,重庆刚解放,他就参加了税收工作,一干就是56年。

1953年,袁镇涛被组织派到北京学习,系统学习了财政税收知识,业务水平进步飞速。1954年学成返渝后,他留在重庆市税务部门工作。当时,重庆实行的是“一税一征管”,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税收表单账册,税种多、不统一,他用了近半年时间走访、调研,按照统一标准设计出一套新的表单账册,将表单数量减少了一半,大大减轻了报税负担。

1957年,袁镇涛和沈莹经人介绍相识。1958年,袁镇涛在南川金佛山农场劳动,他坚守党员信念,在劳动中舍己救人,导致左手伤残。1961年,两人结婚。

“几十年来,她就像电影《牧马人》里的女主角,与我同甘共苦,跨越坎坷,不离不弃。”袁镇涛描述他的妻子沈莹时说。在60年代最艰难的时期,他们一家虽然条件艰苦,但依然乐观生活、相敬相爱。没有钱去电影院看两毛钱一张票的电影,他们便花4分钱到文化宫看露天电影,沈莹说“那也很浪漫”;拿到攒了一年的互助筹金24元,沈莹给儿子和丈夫一人买了一双鞋,却没有给自己买,这件事袁镇涛记到了现在。

1963年,沈莹进入渝中区税务局工作,毫无税收工作经验的她面对税票、报表一时犯了难,不知从何下手,而丈夫袁镇涛是单位的业务能手,便成了她最好的老师。

“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沈莹不会打珠算,每天晚上哄睡孩子后,这样的背诵声和噼噼啪啪拨算盘的声音总能从袁镇涛家中听到。袁镇涛从打算盘教起,手把手教她珠算指法,直到沈莹将珠算烂熟于心,又教沈莹认识各个税种,填开《缴款通知书》,编制税收报表。在几十年的税收工作上,二人互帮互助,勤勤恳恳,在税务的大家庭中,贡献他们小家庭的大力量。

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

1994年,袁镇涛夫妇相继退休,但他们想为群众做事的心没有闲下,正如袁镇涛所说:“共产党人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

1998年,已经退休了的袁镇涛在报纸上看到了自己的一位老朋友因为受贿被处分的消息。这一消息让他十分痛心,也萌生了将自己多年来剪报收集的反腐倡廉新闻整理成书用以宣传腐败危害的想法。从那时起,袁镇涛开始将重庆各报纸上有关反腐倡廉的报道专门归类,做成剪报,并将剪报内容进行摘编。

袁镇涛编书的时候,已经77岁,碰到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不懂电脑,左手残肢不能敲打键盘,他就用手写板写。视力下降,看不清字,到医院做完白内障手术后又接着干,电脑、打印机换了一个又一个……沈莹总是默默地陪在他身旁,有时也帮忙做一些剪报、校对工作。袁镇涛的手在之前的工作中受过伤,又长期伏案写作,每到潮湿阴冷的冬天,他左手裸露的神经一受冻就钻心的疼,这时,沈莹总会给他准备好热水袋,帮他敷手。

为了能让袁镇涛安心出书,沈莹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工作。洗衣、做饭、打扫房间,还要照顾袁镇涛的身体,可她从没有一句怨言,沈莹说:“老袁出书是一件好事,我作为老伴,当然要支持他。”

2011年,几易其稿的《反腐倡廉警世录》问世。在编者栏,袁镇涛也写上了沈莹的名字。他说:“编这本书,我的妻子给了我很大的支持,这本书是两个共产党员一块儿编的。”

2013年,袁镇涛在贵州息烽县避暑期间,听这里很多人反映生活困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觉得不能置身事外。

为了找到症结所在,袁镇涛深入农村走访调研。他的左耳曾经受过伤,基本失去了听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右耳的听力也渐渐下降,所以无论袁老去哪里调研,沈莹都陪在他身边,在袁镇涛听不清的时候,沈莹就贴在他的右耳边,大声地向他转述。袁镇涛说:“我听不清楚了,但我的妻子就是我的耳朵。”

在沈莹的陪同帮助下,袁镇涛不顾年迈体衰,先后走访了5个村庄,采访了40多位村民,用3个月的时间写出十余万字的调查报告。由于思路清晰、数据详实、内容言之有物,调研报告受到了息烽县政府的重视,不仅当地旅游、民政等部门积极采纳了他的建议,时任县长还专程到袁镇涛住所看望他,对他志愿扶贫的善举给予了很高评价,并称赞他为“最高龄的扶贫志愿者”。

好家风代代相传

“不打不骂不说脏话,不吸烟,勤俭节约,不取不义之财”,这是袁镇涛家不成文的“家庭公约”。

袁镇涛、沈莹的儿子袁继宁现就职于重庆市江北区税务局,现年58岁的他依然忙碌在税收征管第一线。受父亲的影响,袁继宁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踏实肯干,时刻把为纳税人服务谨记在心,曾多次获得优秀嘉奖,收到纳税人赠送的锦旗。

除了对儿子的言传身教,袁镇涛还将这种精神传承到外孙身上。

外孙袁明良从七八岁开始就跟着袁镇涛夫妇一起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小时候看到路上有香蕉皮,外公去捡,他也去捡,长大后,他又充当起外公电脑老师的角色,帮助外公做一些校对工作,他常常是袁镇涛文章的第一个读者。从2013年开始,有三年的农历三十,袁镇涛夫妇都会带着外孙袁明良一起,推着装满各种各样年货的小车,去118路公交车的起点站给坚守岗位的驾驶员和售票员拜年。

袁镇涛一直很重视对后代的思想教育,他说:“我对孩子们有3点要求,第一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要有正能量,不能崇洋媚外;第二人生的道路充满坎坷,要做好思想准备,要敢于拼搏;第三要学好自己的专业,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做好事会鼓舞我们积极生活。关心社会、忙于服务,孤独、寂寞感就消失了,促进了身心健康。”袁镇涛谈到关心社会做好事的收获时说。

如今,袁镇涛已年过九旬,沈莹也已经83岁,二人依然思维敏捷、行动自如,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特病。无论是洗衣做饭,还是打扫清洁,样样家务活都是他们自己做。家中更是摆着跑步机、健腹器等健身器材,在家健身运动是他们最大的爱好。

提及他们“不显老”的原因时,两位老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人逢盛世精神爽,我有一个好老伴,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