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高龄初心不改 乐于助人彰显大爱
——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重庆市道德模范获奖者袁镇涛

本报记者 韦围

袁镇涛参加社区举办的捐书助读活动 资料图片

“我是一名党员,只要对党有好处,对群众有好处,就干!只要我眼睛还看得见,脑袋还没有失灵,身体还能动,就会坚持‘管得宽’。”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重庆市道德模范获奖者,91岁高龄的老党员袁镇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

在生死抉择前选择见义勇为

当袁镇涛摊开他的左手,你会发现,中指已经残缺,手掌上还有一道伤疤。说起手上的伤残,还得追溯到60多年前的一次见义勇为。

1958年11月的一个雨天,袁镇涛和工友在农场搬运木材。突然一根13米长的树干不慎从高处滑落,径直滚向两位工友。“树干足足有几百斤重,要是被它砸到一定必死无疑。”回忆起当时的画面,袁镇涛仍然心有余悸。

面对生死的考量,袁镇涛没有丝毫犹豫,一个飞身上前,推开两位工友。工友得救了,可自己的左手却被树干砸到,5个手指全部受伤,掌心也撕裂开来。后来虽经抢救,但是左手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能够用我的一根手指,换得两位工友的生命,我觉得很值,一点也不后悔!”袁镇涛说。

这是袁镇涛第一次救人,却不是最后一次。几十年来,袁镇涛多次在朋友、陌生的路人危难之时伸出援手。生活中,袁老也总是尽己所能,为他人提供帮助。“善行善举不分大小,上到挽救生命,下到帮邻居倒垃圾,只要是群众有需要,我都会尽我所能提供帮助。”袁镇涛说。

在守护“生态”前彰显不变初心

在重庆市建设档案馆,存放着一组名为《窗前巨变》的照片档案,记录了1996年——2010年间,重庆嘉陵江的变迁,其作者正是袁镇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袁镇涛就自愿投身到了保护嘉陵江生态环境的行动中,住在嘉陵江边的他也时常行走于嘉陵江边。“每一次走在江边,我都会仔细地观察嘉陵江,看看哪里有垃圾?哪里有污水排入?哪里的轮船航线有安全隐患?发现问题,我都会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前来整治。”袁镇涛说。

从1996年到2010年,袁镇涛开始用相机记录起嘉陵江的变化。1996年和1997年,他先后拍下了嘉滨路修建前后的变化;2005年,他拍下了三峡大坝关闸蓄水后,大轮船进入嘉陵江的情景……14年里,他拍摄下了数千张照片,并精选出127张编成影集,取名为《窗前巨变》。

正当影集快要完成之时,一家商业机构找到他,开出数万元的高价收购其照片,但袁镇涛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拍这些照片的初心就是为了记录我们的母亲河,记录嘉陵江的污染治理。把它捐给档案馆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污染给环境带来的伤痛,以及为治理污染做出的努力,让更多人珍惜生态、爱护生态。”袁镇涛说。

为此,袁镇涛毅然决定将其捐赠给重庆市建设档案馆。“这些照片资料将重庆市污染治理前后,嘉陵江的巨大变化清晰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填补了重庆市城市建设史库中的缺项。”重庆市建设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

在“战疫战贫”中扛起党员担当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当全国人民都选择居家隔离时,在袁镇涛居住的小区中却有不少人出现负面情绪,社区微信群里更是有人发布各种耸人听闻的虚假消息。眼见情况不断发酵、放大,给整个社区造成了极大恐慌。“这事我得管!我要让大家知道真相是什么。”接下来的日子,袁镇涛每天坚持在新闻里寻找素材、做记录,并把搜集的客观数据和事实,发到各个微信群里,驳斥那些虚假信息。

袁镇涛还情系脱贫攻坚。几年前,袁镇涛在贵州某县避暑期间,听当地很多人反映,“整酒”风日益盛行,名目越来越多,排场越来越大,礼金越来越高,“吃酒”成为了群众的一大负担,导致“住着楼房没钱用”。

为了找到症结所在,袁镇涛决定深入农村走访调研。年近九旬的他不顾年迈体衰,在3个月内先后走访了5个村庄,采访了40多位村民,拿着本子把看到、听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记录在册:从农村请客送礼的陋习,到焚烧玉米杆污染大气;从部分旅店乱收费,到当地散养牲畜破坏自然风景……每一个问题他都要追根究底,先后撰写了《拯民于还不清的人情债之中》《建议发展农家乐》《发展以县城为依托的乡村旅游》3篇4万余字的调查报告。报告完成后,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旅游、民政等部门积极采纳了他的建议,有效地促进了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当地干部群众还称赞他为“最高龄的扶贫志愿者”。

90多岁的袁镇涛,一生以助人为己任,一次又一次于危难之中、群众需要之时伸出援手,这正是一名老党员的初心坚守和质朴执着,展现了他心系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

编辑: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