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建成二十二个社工站、三百多个社会工作室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本报讯(记者 杨 青)为加强基层民生服务力量,提升民生服务水平,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近年来,渝北区以群众社会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基本民生为主线,通过购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以专业化、精细化社会工作服务提升民生服务效能。目前,全区已设立社会工作指导中心、镇(街)社工站22个、社会工作室357个,依托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工作服务全覆盖。

在渝北区,活跃着一群身穿蓝红橙马甲服、走村进户服务基层群众的社工们,他们教会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帮助老人识别各类常见骗术,对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实施特殊照护……他们,为特殊群体传递了温暖。

家住仙桃街道的6岁小朋友阳阳患有脑瘫,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同年龄的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因此,阳阳常常闷闷不乐,他的母亲十分担心。仙桃街道社工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社工王芳在登门走访他家时,阳阳母亲提出“需求订单”,希望社工能帮忙让阳阳交上朋友。

王芳了解情况后,为阳阳一家策划元宵节做汤圆活动,邀请社区8位同年龄的小朋友和阳阳一起包汤圆。最初阳阳很拘束,在社工的引导下,阳阳慢慢地和小朋友熟悉起来,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创作”的形状各异的汤圆,得到了大家的点赞。

“通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大多数社区的需求主要是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服务,个别社区有残疾、精神障碍等特殊人群服务需求。”渝北区仙桃街道社工站负责人表示,为让居民享受到“点单”精准服务,社工站在区民政局和街道的指导下,梳理出有需求的群体,分析普遍性问题和个别化案例,明确社区的基础服务项目和重点服务项目,精准回应社区反馈的问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居住在龙塔街道的刘婆婆也感受到了社工的温馨服务。今年春节,独居的刘婆婆参加了龙塔街道社会工作站开展的“喜迎新春·共叙情谊”邻里自助互助主题活动,活动现场,社工为居民们讲解了全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还穿插了齐送祝福、趣味互动等节目。刘婆婆说出一连串与传统春节不同的习俗,赢得邻居们阵阵掌声。“我现在生活更充实、更开心了。”刘婆婆称,她参加社工室组织的一系列文娱活动后,认识了很多邻居,大家在活动中互动,特别有趣,社工们耐心细致的服务也让她倍感温馨。

刘婆婆和小阳阳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渝北区积极推动社工服务落地的缩影。“通过社工摸清民政服务对象,把政策送进居民家,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渝北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引领益群社工、禾木社工、仁爱社工等5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扎根基层,聚焦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创新镇街社工站“五社联动”机制,整合公益慈善资源和志愿服务资源,为群众提供了专业化、精准化、个案化的服务。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