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实现提质增效

本报讯(记者 杨荟琳)2021年是渝北区农业产业收获满满的一年。近日,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委获悉,去年全区农业产业呈现出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提质增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渝北国家农高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进、重要农产品保供任务顺利完成的良好局面。

去年8月,渝北区在智博会上发布了大盛镇青龙村建成的全国首个丘陵地区无人果园。该果园管理平台入选2021年智博会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十大“智慧农业”精选案例。如今,在青龙村,已实现种植、生产、作业远程实时监管,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管理作业效率和果园智慧生产管控能力。这仅仅是渝北区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推动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提质增效方面,去年区农业农村委聚焦现代设施农业、休闲体验农业、临空高效农业三大发展方向,培育壮大优质水果、绿色蔬菜、高端花卉、道地药材(在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生态渔业、特色兔业六大特色高效产业,加快推进渝北国家农高区创建工作,积极构建“3+6+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全区新培育区级示范合作社10个、家庭农场13个,认证“两品一标”、全国名特优新和市级品牌农产品36个。加强经果林建设,套种蔬菜7.9万亩,持续强化后续管护,对已建成的8.7万亩柑橘等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网格化”“单元式”管理,农业产业管护水平明显提升。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向乡村旅游等领域拓展,4个加工企业获得市级农产品加工奖补250万元,打造木耳新乡村、“古洛环线”乡村旅游示范带等农旅融合精品,做好农林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文章,预计全年乡村旅游收入实现2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02亿元。

为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我区出台《渝北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二十条措施(试行)》,从资金、人才、金融、税收等多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全区各镇以“三社”融合深化“三变”改革,建立村级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59个。全区深化农村承包地管理与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区“三变”改革试点村增加至87个,达到全区行政村总数的50%。预计全年全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收益1亿元。

在渝北国家农高区创建方面,已完成核心区建设用地控规和土规调整方案并在国家自然资源部备案,已获批核心区规划环评;完成示范区总规编制,启动示范区规划环评编制。大力集聚创新资源,目前已与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山地农业产业研究院、微生物所重庆创新中心等平台,积极引进西南大学、市农科院等市内农业科创资源,建设西南大学农业科技、中药资源、草产业技术等创新中心,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力、支撑力、带动力。

同时,重要农产品保供任务顺利完成,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完成粮油播种面积31.27万亩、产量11.14万吨,预计蔬菜播种20.4万亩、产量30.2万吨、生猪出栏7.2万头。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