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剪”成蝶 “剪”出美好生活
——残疾人李霞和她的“剪纸”人生

本报记者 杨青

李霞展示她的剪纸作品

本报记者 杨青 摄

在今年10月举行的“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第三届残疾人文化艺术作品轨道空间巡展活动上,来自剪爱纸艺的李霞随手拿起一张“边角料”,右手握着剪刀,左手捏着纸张,不到3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从李霞手中“飞”出来,她小心翼翼地把“蝴蝶”放在旁边的鲜花上,还用手拨弄了一下。“太厉害了……”观看的人群中发出赞叹声。

把一张纸折出形状,剪刀小心翼翼地游走,把图案镂空出来,再用手指抠出废纸……这对常人来说,再简单不过,但是李霞却需要花大力气,她身子瘦瘦小小的,整个嵌进电动轮椅里,每一个动作缓慢、吃力、认真。

“你好,我是李霞,是剪爱纸艺的手艺人。”她发音不清,手禁不住颤抖,但一见面,笑容就在她的脸上绽放开来,话匣子也随之打开。

艰难人生不屈抗争

1976年,李霞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命运对她似乎不太公平,三岁了,她还不会走路,父母将她送往医院检查,得到了小儿麻痹症的诊断结果。“医生告诉父母,也不是没有行走的可能性,但是要等到七、八岁才能做手术。”李霞告诉记者,为了让自己有更多行走的可能,母亲每天上午工作,中午便背着她徒步20多里去镇上扎针灸,“来回三个多小时的路程,妈妈汗流浃背,而且还吃不上中午饭。”回忆起母亲疲惫的样子,李霞眼睛湿润了。不幸的是,到了七、八岁,怀揣了几年的愿望却没能如期实现。如果手术,可能会有瘫痪在床的风险,于是父母决定不做手术。从此,她的生活就与拐杖为伴。遗憾的是,五年前,她摔倒在地,伤到了腰椎,导致下半身瘫痪,从此只能坐轮椅。“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与疾病抗争的路上奔波,漫长的治疗,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失望,让我痛苦难过,但不幸没有打垮我,反而让我更豁达开朗。”李霞说。

热爱生活结缘剪纸

李霞读过几年书,后来又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停学。可是,她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学习的机会。她爱看小人书,最爱的是《哪吒闹海》。十一二岁时,她喜欢用剪刀把看过的小人书里面的人物小心翼翼地剪下来,再把它们搜集起来,粘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这便是李霞与剪纸最初的缘分。

几年前,李霞参加重庆市残联和渝北区残联举办的活动时,偶然认识剪爱纸艺创始人彭茂琳,不久后便加入剪爱纸艺,正式学习剪纸。学习剪纸并非想象那么简单,李霞说,这跟自己曾经从小人书上跟着轮廓剪是不一样的。“剪纸需要凭借很多想象,比如一朵花如何盛开,一颗水滴又是什么样,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构思之后才能开始。”李霞说。

勤学苦练幸福敲门

身体有缺陷,手无力,握刀艰难,她就从最基础的学起,横条、竖条、曲线、各种花式……一步步从易到难,剪纸速度和动作熟练的同时,手的力量和稳定性也不断加强。彭茂琳回忆,李霞刚接触剪纸时,手发抖得厉害,连剪刀都握不住。“但是,李霞没有想过放弃,至今已经在这里学习了两年,参加了3次集中培训,剪纸的技术越来越好,走向了一条自强之路,是很多残疾人的榜样。”

如今,李霞在两路有了一家自己的小店,生活过得不算太富裕但她很满足。“尽管自己的人生道路比许多人艰难,但幸好有父母、老师,以及每一位曾经帮助自己的人,因为自己的不放弃,才走到了今天。”李霞说,“我非常珍惜当下,珍惜自己的努力,虽然不能行走,但我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