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路上的领跑者——记重庆市劳动模范宋书一

宋书一在隧道中工作

本报记者 蒋 婧 供图

自2014年进入重庆高速巨能集团(以下简称“巨能集团”)从事科技创新工作以来,巨能集团科技与信息中心主任宋书一始终坚守在交通运输工程一线,不断钻研新技术,不断解决行业难题,用奋斗和奉献诠释了“初心”与“使命”的定义。

全国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正高级工程师、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渝北区临空英才……在宋书一身上,有多个头衔,但私下里,同事们常常亲切地称他为“宋博士”。今年10月,大家口中的宋博士获得了“重庆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坚守匠心精神成功解决世界性难题

“我从小好奇心就非常强,上学时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喜欢搞点小发明。”提及自己的爱好,宋书一打开了话匣子。宋书一用13年的时间在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完成了本硕博连读,取得博士学位。2014年,他进入巨能集团,开始负责巨能集团整体科技创新工作,并带领各子(分)公司潜心学习新技能,不断钻研新技术。

如何在楼多、人多、车多的繁华都市内实施安全爆破?刚到巨能集团工作的宋书一便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

2012年,巨能集团的子公司——中环公司承接了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工程渝中连接隧道工程,该隧道是连接嘉陵江千厮门大桥和长江东水门大桥的枢纽工程,全长720米。虽然只有几百米的长度,但这条隧道的建设难度却超乎想象,施工沿线穿越罗汉寺等18栋建筑物,隧道上有轨道交通1号线,下有6号线,施工条件极其复杂,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因此,施工进度一直卡在爆破这一环节上,成为了世界性的技术难题。

“与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完全不一样,这个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一分一毫的偏差。”宋书一回忆说,控制爆破标准非常严,振速控制在1.0厘米/秒,重点地段甚至严到0.5厘米/秒,也就是说,振速必须小到在道路、街区等嘈杂的环境下感受不到有爆破。

难度再大,也要勇往直前。宋书一联合中环公司的技术人员,以及合作方北京科技大学的龚敏教授团队共同到项目部蹲点,迅速进行监测爆破振速数据和高速数字摄像+爆破振动联合采集试验,齐心协力攻克这个难关。

当时正值夏天,宋书一白天顶着烈日与同事们在工地上做测试,晚上进入隧道内进行试验,常常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白天在外面时,太阳晒在脸上像抹了辣椒面一样,晚上一进隧道就像进了汗蒸房,没几分钟,衣服就全部湿透了。“虽然非常辛苦,但我不能有一丝懈怠。”回忆关键节点爆破的经历,宋书一仍心有余悸。他告诉记者,爆破前自己一直忐忑不安,如果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爆破后的隧道掏槽效果达到预期,地面几乎感觉不到振动和噪音,宋书一和同事们顺利解决了复杂环境下城市隧道精确控制爆破难题。2019年,渝中连接隧道全线贯通并投入使用。这背后,饱含着宋书一以及所有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的汗水和心血。

该技术2020年10月获得了中国爆破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9月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重庆、深圳以及北京冬奥会八达岭长城站等10多个项目推广运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亿多元。

始终忠于职守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

“快把手放下来,你看输液管里回流了多少血!”在医院,巡房的护士对宋书一着急地说道。原来,2015年4月29日,宋书一因肺部不适住进了医院,为了第二天能按时报送“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申报材料,他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打电话协调各高校教授,同时远程指导同事宋超完善申报资料。由于打电话太过投入,忘记了手臂还打着点滴。

时间紧迫,打完点滴后,宋书一立即向医生请假,想要回单位加班,但病情暂时还未好转,医生不同意他离开。于是他便请求医生办了临时出院,去单位加班编写材料,并按时完成了上报。第二天一早,宋书一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医院做检查,被医生诊断为气胸。下午,他被推进了手术室进行了手术。

术后第二天,还躺在病床上的宋书一仍在为后续的评审答辩操心。他一边构思,一边电话指导同事准备。出院后,他迅速回到工作岗位,又积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之后举行的答辩会上,他思路清淅、表现出色,在100余家参评企业中获得第四名,巨能集团首个“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得以成功创建,率先填补了巨能集团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又一空白。

身在医院亦不忘报送材料的故事只是宋书一多年来兢兢业业工作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他都忠于职守,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中,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宋书一与巨能集团中环技术研发团队一起思考的“超大断面及超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攻克了深圳——香港东部国境高速世界最大断面(428.5平方米)、最大跨度(30.01米)莲塘隧道的施工难题,助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

2021年4月,他协同巨能集团科技创新团队与重庆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申报的“矿区滑坡灾害诱发机制及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巨能集团作为完成单位排名第一,实现了巨能集团在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域最高奖项零突破。同时,煤矿、公路等领域10余项成果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尽心尽力付出不吝于分享“看家本领”

“满脑子的智慧”“金点子相当多”……认识宋书一的人都是这样评价他的。大家都说,宋书一读书时是学霸,工作后仍然努力学习,在科技创新的职业生涯中,他永不满足现状,不断学习新知识,刻苦钻研新技术,摸索新方法,总结好经验。

这些年来,宋书一积累了不少新技能和“绝技”,尤其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拔新领异。并且,他从不吝于分享这些宝贵经验和“看家本领”。

2018年1月,宋书一开设了专题讲座,不计回报给集团各单位分享经验、传授技能,集团旗下的川九、中环、千牛等公司等在宋书一的指导和帮助下,陆续成功创建了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16年12月,他又牵头带领巨能集团川九公司成功创建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企业在招投标、政府采购上享有一定优先权,也在减税和加计扣除抵税方面为集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书一来巨能后,我们科技创新工作不仅实现了从弱到强,从优到精的跨越式发展,还实现了诸多历史性突破。”提及宋书一,巨能集团副总经理李永强称赞道。

从业8年来,宋书一先后主持和参与重庆市(区)、企业级科技项目40余项,获国家级工法2项,专利7项,主编和参编行业及地方标准4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6项。同时,他带领的团队获得专利96件,工法19部,软件著作权5个,国家、行业级标准16部及7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等。

“这些成功和荣誉不是来自我个人,而是属于和我共同在巨能奋斗的同事们,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被问及如何看待获得的荣誉时,宋书一谦虚地说。谈及未来,他表示,获评市级劳模,感觉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但有压力才有动力,有阻力才有锐力。“在创新这条路上,我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他掷地有声地说道。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