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坎坷终团圆 走失老人温暖回家
区救助站为走失八个月的老人成功寻亲

本报记者 杨 青 通讯员 陈艺鹏

走失的老人与家人团聚

本报记者 杨青 摄

11月29日,71岁的走失老人杜贤碧,终于在渝北区救助管理站迎来了跟家人的团圆。

“太感谢你们了,这8个多月我们都快把整个镇找遍了,没想到你们帮忙找到了!”来自长寿区洪湖镇草堰村的村民徐世碧,见到走失8个月的母亲杜贤碧后,对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感激不已。

时间追溯到今年3月13日,杜贤碧在村上闲逛时走丢了,因为杜贤碧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有记忆障碍,女儿徐世碧当天就四处寻找,及时报案,但始终未果。

而在杜贤碧急切寻母期间,她的母亲正在渝北区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此时的工作人员一样焦急万分,因为老人意识不清,答非所问,经常顾左右而言他,基本无主述能力,根本无法得知有效的身份线索。随后,工作人员只好将其临时安排在站内休息,随后为其准备了饭菜,帮其换上了新衣服。

寻亲是个技术活,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和责任。老人入站的几天,渝北区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想尽了各种办法。在公安机关进行人脸识别、DNA采集,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媒体、微信朋友圈等发布寻亲公告,遗憾的是,均未收到有效反馈。由于考虑到救助站居住条件,加上老人的身体状况不佳和寻亲的不确定性,工作人员决定把杜贤碧送到条件更好的救助站合作养老机构——渝北区回兴街道社会福利院。

期间,为了让老人回家,救助站工作人员从未放弃为她寻找亲人。11月26日,距离老人在站滞留已经8个多月,寻亲依旧无果。按照救助管理工作要求,求助人员在站滞留三个月以上依旧无法确定身份信息将对其进行落户安置,为她申请医疗保险和特困补贴。在进行落户安置时,公安系统人脸比对建立了新系统,工作人员决定再一次尝试人脸比对。经过一番努力搜寻,警察告诉救助站工作人员,通过人脸识别,老人与一名长寿区籍人员匹配度非常高。

“您好,请问是徐世碧吗?这里是渝北区救助管理站,我们有一名正在接受救助的人员,跟您的母亲很像。”11月29日,徐世碧在母亲走失8个月后,终于收到她的消息。

接到电话后,徐世碧一刻也没有耽搁,她叫上丈夫,即刻启程,很快就赶到了渝北区救助管理站。“我妈妈有点老年痴呆,不太会讲话,身体也不好,我真不敢想如果不是救助站救助,情况会怎么样!”随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徐世碧顺利接到了母亲。临走前,徐世碧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对工作人员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把我妈妈照顾得这么好,谢谢,谢谢……”

大爱寻亲,温暖回家。这样的事例对于渝北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来说,只是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渝北区救助管理站一直秉承“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初心和使命,高度重视开展寻亲服务,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受助人员寻找家人。特别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渝北区救助管理站始终坚持学史力行,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用心、尽责做好服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心走实、见行见效。今年来,渝北区救助管理站成功帮助5名身份户籍信息不清的求助人员返乡回家。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