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字在刀尖“跳舞” 来这里感受篆刻魅力

印章作品

本报记者 任天驹 摄

本报讯(记 者 柯 雨)在古代,上至皇帝的玉玺,下到民间大大小小的印章,都离不开篆刻。而到了今天,印章店已不多见,且印章质地和制作方法和古代相比有很大不同,缺少古韵和内涵。在渝北,有一家敏学书苑,不仅陈列着各式名家篆刻作品,还提供现场教学,为篆刻爱好者提供一方天地,今天,就跟随记者一起去体验一下传统“国粹”的魅力吧!

来到敏学书苑,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徐无闻、张一农、吴茂礼等名家所作的印章。这里还展览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大象无形”“觉来红日上窗纱”“心无挂碍”“红树青山合有诗”“诗潦倒酒风流”“一蓑烟雨任平生”“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张一农的印屏作品。

了解重庆书画圈的人,应该都听闻过张一农的大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重庆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巴渝印社社长,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对于这些荣誉,他看得比较淡然,“我最重要的身份是教师,先是潜心教书育人,再是搞好艺术创作。”张一农说。

“我这几十年刻了三万多方印章……”见有人来访,张一农聊起了他与篆刻的故事。几十年来,他刻了不少闲章,有古人妙句,也有对当下生活的玩味。对于篆刻这项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张一农心里有太多热爱,于是决定要将这门“国粹”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篆刻,知晓其文化内涵,并喜爱上这门艺术,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敏学书苑。“我们这代人慢慢会退出舞台,但我希望更多的后人能够认识篆刻、学习篆刻,更好地把篆刻艺术传承下去。”张一农这样说道。

在书苑内细细浏览一番,这里陈列的各式篆刻、书画作品,仅观表面波澜不惊,但细细品味,却又蕴含一种坚守的力量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如果你喜爱传统文化艺术,不妨到敏学书苑来看一看。这里还会定期开展篆刻创作交流、培训学习、宣传普及等活动,广大篆刻艺术爱好者可以在这里互相交流学习,推动篆刻艺术从“小众欣赏”走向“大众艺术”。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