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托起轨道梦想 ——记重庆市劳动模范乐梅

本报记者 张泽美 

乐梅在轨道集团调度中心检查运行情况

本报记者 张泽美 摄

作为我市城市经济发展和公共交通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重庆轨道交通经历了从艰难筹建到观光运行,从单线运营到网络化、规模化运营的发展。目前,重庆已开通运营轨道线路370公里,每天为超过300万乘客提供出行服务。这背后,是一代代轨道人默默的付出与实践。近日荣获“重庆市劳动模范”称号的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乐梅,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1993年入职重庆轨道集团以来,乐梅从一名普通的管理人员一步步成长为集团的精英骨干,深度参与了跨座式单轨引进与国产化、CBTC互联互通技术攻关等重大科研突破,以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培养了一大批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人才团队,共同推动了重庆轨道交通从无到有、从线到网、从追赶者到开创者的历史性跨越。她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诠释了一名轨道人对劳动光荣的理解,先后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产业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中国地铁50年50名致敬人物”等荣誉称号。

从无到有

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网

2005年6月18日,轨道交通2号线投入运营。这是重庆第一条正式载客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也是重庆轨道交通“从无到有”的质变。

事实上,重庆轨道交通的正式筹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批轨道建设者在综合当时的经济发展条件、重庆“山城”与“江城”的特殊地理环境、各种制式轨道交通的造价成本等因素后,从日本引进了跨坐式单轨交通,作为重庆轨道交通的先行军——跨坐式单轨交通有着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和噪音小等特点,非常适合重庆轨道交通建设。

“在重庆轨道发展之初,重庆有太多的工作都是从零开始的。把轨道建设好、运营好,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是我们轨道人的使命。”乐梅告诉记者,在2号线投运之前,由于跨坐式单轨在国内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为了完成试运营,必须进行应急预案的编写。

为此,乐梅运用在香港地铁脱产培训的收获,带队采用“蹲点式”的方式,到铁路公司以及已经开通的国内同行单位,现场观摩应急演练过程,了解各类故障处置的关键点和核心要素,结合跨座式单轨交通特点,对治安管理、客运组织、车辆故障、线路及道岔故障、系统设备故障等预案进行逐项落实,历时12个月终于完成了3000页的预案和演练方案的编制,确保了轨道2号线的成功试运营。

同时,为了打破跨座式单轨技术壁垒,避免设施设备故障维修、零配件采购受制于人,重庆轨道人依靠企业人才储备和骨干力量,攻坚跨座式单轨交通关键技术——道岔系统、PC轨道梁系统及车辆转向架系统的国产化研究等工作。

经过20余年的不断探索实践,重庆轨道集团不仅全面掌握了跨座式单轨交通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单轨100%的国产化和95%本地化,其自主研发的平移式道岔技术、救援疏散及维修通道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装备、8辆编组技术等创新成果,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十年如一日,乐梅秉持着“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先后参与了重庆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单轨2号线、第一条地铁线路——1号线的建设及运营,建成了第一座换乘车站、第一条穿山隧道、第一座跨江大桥,使重庆的轨道交通从“一无所有”到成网运营。这一系列的成绩,凸显了以乐梅为代表的轨道人精益求精、专注敬业的工匠精神和勇于担当、勇攀高峰的奋斗情怀,也是乐梅职业生涯的精彩缩影。

从追赶者到开创者

征服城轨信号领域“无人区”

从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来看,重庆轨道交通在运营历史、开通规模、客运量及客运强度、技术力量储备等方面,长期处于追赶者的行列。

2016年,重庆轨道交通第一轮规划实现通车运营后,尚存在运能不均衡、换乘压力大、资源共享效率低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打破信号系统的壁垒。为此,重庆轨道集团主动申请了承担国家发改委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全国城轨行业示范性项目——重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CBTC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

作为轨道交通的中枢神经——信号系统直接关系着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是轨道列车运行指挥的核心系统。信号系统的互联互通是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的前提和难点,在CBTC互联互通的技术攻关中,对尚未完全清晰的技术难题,乐梅用愚公移山的韧劲,坚持边干边学,攻读交通专业硕士学位,多次在CBTC技术攻关中提出关键性的解决方案。作为项目的总牵头人,她发挥了重庆妹子特有的“泼辣”性格,督促四家信号厂商相互开放接口标准,协调解决技术研发中的系统性难题。

“没有进行CBTC信号系统研发时,几大营运商的控制信号都各自为阵,导致了轨道交通线路与线路之间不能联通运营。”乐梅说,“历时5年,我们科研团队成功攻克了城轨交通信号系统互联互通的难关,建立了CBTC信号系统的国家标准,彻底打开了制约轨道发展的‘中梗阻’”。

在以乐梅为代表的技术团队努力下,该项目取得了多项国际国内领先的成果:首次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轨交通互联互通CBTC标准体系、首次实现基于统一标准的车辆——地通信互联互通、国际首次实现多家厂商CBTC互联互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设计与互认、国内首次攻克一批符合互联互通关键技术标准的技术装备、国内首次搭建基于PXI的互联互通测试验证平台、国际首次实现基于统一标准的CBTC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

重庆互联互通CBTC成果引起了国际铁路信号工程师协会、公共交通国际联会等国外同行的关注,认为重庆标准将影响世界CBTC格局。依托CBTC互联互通成果,重庆轨道交通已实现了4号线和环线的跨线运行,乘客可以不下车,实现4号线唐家沱到环线重庆图书馆的直达出行,单程节约时间13分钟。

“地铁从一条线跨到另一条线,想想都觉得太不可思议。”许多乘客反映,互联互通直快列车运营后,从沙坪坝到冉家坝和重庆北站北广场实现了一车直达,这些区域间的空间距离缩短了,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有特殊需求的乘客出行。

“基于CBTC系统的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可以大幅提升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效率,为市民乘客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乐梅说,该系统的建设成功,引领了中国CBTC信号系统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目前,已经有杭州、郑州和苏州等全国25个大中城市,5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应用了CBTC信号系统。

从初心到匠心

传承和培养更多轨道人才

二十余年来,乐梅坚守着“为了山城有坦途”的“初心”,时刻把为乘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随着重庆370公里轨道网线的陆续开通,乐梅带领轨道团队以精益求精的“匠心”,不断塑造重庆轨道交通品牌,满足市民乘客多元化的出行需求。

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划,到2025年,重庆轨道交通将形成覆盖范围更广,网线密度更高,服务水平更好的轨道交通线网,开通运营及在建线网规模将超过1000公里。同时,围绕轨道交通品质提升工程,重庆轨道集团深入推进线网增车、3号线“6改8”、提高行车密度、移动支付和扫码过闸、延时收班等便民工程,把乘客所需所求作为努力提高的不竭动力。

乐梅深知,轨道事业的发展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需要更多具有时代担当和高尚情怀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此,她毫无保留地分享她职业生涯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特别是重庆特有的跨座式单轨和领先的互联互通CBTC技术。她高度重视集团内部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团队建设,先后建立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工作室等多个技术人才培养平台,促进内外部专家人才良性互动,为轨道交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