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绿水青山“颜值” 做大金山银山“价值”
渝北坚持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

本报记者 郑和顺

空港新城的沭仙湖

通讯员 杨继光 摄

2021年10月14日,生态环境部命名了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渝北区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这是渝北区继成功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后,在生态环境领域斩获的又一国家级荣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核和鲜明特色。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扎实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区、全域规划、改革创新,通过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以发展临空经济为统领,以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支撑,转型绿色高质量发展,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做大金山银山“价值”,实现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全市第一,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高的新发展格局,形成以临空经济发展红利反哺生态环境保护模式,为全国临空城市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两山理念、渝北实践”经验,描绘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幸福新画卷。

学好“两山论”,走好“两化路”:

以“两山”理念引领“山水渝北”建设

渝北位于重庆主城北大门,幅员面积1452平方公里,辖11个镇19个街道(含两江新区直管的8个街道),直管区域常住人口150万。

境内有长江、嘉陵江两江环绕,铜锣山、明月山和中梁山支脉龙王洞山三山列屏,拥有500多平方公里的“四山”保护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2%,是三峡库区和主城都市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获评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

渝北城区有160多个大小公园星罗棋布,建成区绿地率超过了45%,可谓“山清水秀、地绿天蓝、生态宜居”,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增添了“底色”、提亮了“高光”、填充了“能量”。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2009.5亿元、增长3.6%。

近年来,渝北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把生态作为渝北最宝贵的资源,在2019年成功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基础上,充分利用渝北良好的“三山两江两河”自然生态资源、国际航空港和内陆首个保税港区位优势,积极建设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印发《渝北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2020-2025年)》《渝北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5)》,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真正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照进现实。

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35天,优良天数比例达91.78%,长江干流水质保持优良,辖区国控、市控水质监测断面全面达标,全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面关闭“四山”范围采石场,完成铜锣山等区域约2940亩关闭矿山生态修复。

既要“山水绿”,更要“产业绿”:

以临空经济集聚促就产业绿色化

临空,是渝北独特的区位优势;绿色,是渝北产业正在渐变的颜色。

渝北区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充分保障自然生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为引领,引导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临空现代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化、绿色化。

与此同时,渝北从体制机制层面打破原有产业格局,实现产业高质量转型,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全市率先施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倒逼产业绿色转型。在全市率先启动农产品绿色行动,出台《渝北区临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扶持办法》,支持农产品绿色生产,深挖品牌价值,拓宽变现渠道,促进富民增收。

在发展绿色产业上,渝北则通过建好“产业链”,走好“转型路”,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来转变生产方式,做大做强“绿色GDP”。2020年,渝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2%,数字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6%,“双创”指数和综合科技竞争力持续保持重庆第一。全区智能终端实现产值398.6亿元,仙桃数据谷实现产值215亿元,360万平方米体量的两江商务中心即将投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26亿元,现代物流营业收入及商品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

目前,渝北已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市最大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和进出口基地、创新资源集聚发展新高地。依托“两山”基地的建设,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极大的减少了资源消耗量,大幅提升了环境承载力。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6.7%、25.17%;提前完成“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2019年较2015年减排比例达

14.83%、18.05%、14.5%、31.4%。

既要“风景美”,更要“城乡美”:

以公园城市建设促就高品质生活

山水入画,全域绘美。

站在铜锣山矿山公园的高处向下俯瞰,高耸绝壁之间镶嵌着一块块“绿色翡翠”,碧水静谧、晶莹剔透,犹如身处九寨沟。

这个重庆新晋的网红打卡地,以前就是一座废弃矿区,岩土裸露,植被稀疏,满目疮痍。2012年,按照重庆市“四山”管制要求,渝北陆续关停矿区企业,然而留下来的废弃矿区由于环境破坏严重、安全隐患突出,如同大地上的一块块“疤痕”。为弥补欠下的这笔“生态债”,渝北先后投入1.5亿元,大规模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使废弃矿山重现盎然生机。

矿区的“起死回生”,是渝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极好例证。今年建成开园以来,每逢节假日,总是“人山人海、游人如织”。

乡村美如画,城在公园中。渝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生态保护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实施清水绿岸行动,增添城市绿色设施,建设了一批集交通、教育、医疗、商业配套的城市综合公园群,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为主的自然公园群,以亲民、惠民、近民为目的的社区公园群,以城区湖库为核心景观的湖库公园群,以健身、锻炼为主要功能的体育公园群,初步打造出“园中有城、城中有园,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公园城市”特色样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让生态惠民、生态利民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注脚。目前,渝北建成各类公园160个,已成为重庆公园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区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常住人口较2010年增长62.89%,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94%。

既要“生态富”,更要“群众富”:

以乡村振兴融合促就生态产业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于形成“两山”转化新模式。

渝北区始终将当地生态优势转化为惠民富民新增长点,将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乡村振兴融合促就生态产业化,夯实群众的“幸福不动产”。

一方面,提质增量生态资源,制定实施《流域生态保护工程补偿方案》,构建“两山”畅通转化资金流通体系,在全国率先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创建的“三级监测溯源法”“监测溯源流程图”和11个技术规范文件在全国推广,确保境内长江水质稳定在Ⅱ类,获得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创新生态地票制,将复垦指标与新增建设用地挂钩,通过地票市场交易资金实施生态修复,重庆首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曹家山煤矿土地复垦项目完成指标交易,成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抢抓重庆主城唯一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机遇,统筹造林、造业、造景,投资20亿元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以生态产业化实现富民增收,破解西部丘陵地区农业发展难题,全区有7.9万亩耕地变资产激活农村“沉睡”资源——3890万元农民资金变股金做大“蛋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32.5万农民变股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村级集体总收入达到6560万元,平均收益达35万元。“渝北区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被评为2019年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

与此同时,渝北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推动“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施精品旅游提升行动,重点打造古洛线、嘉悦线等5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让美丽风景催生美丽经济。2020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49.87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9.6亿元,形成以“休闲购物、低碳养生、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厚植“含绿量”,提高“含金量”:

在推动绿色发展中提供“渝北样板”

预计投资约151亿元,实施五大类67个重点工程和具体项目,深入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努力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提供“渝北样板”——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渝北区正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发挥临空区位优势,打造一流产业体系、一流创新生态、一流营商环境,聚力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大区、高水平开放的临空大区、高能级策源的科创大区、高品质生活的城乡大区。

其中,渝北区将以建设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中发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厚植“含绿量”,提高“含金量”,到2025年,渝北将建设成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生态休闲宜居、山清水秀美丽的现代低碳智能新兴产业集聚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宜居宜业样板、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典范。

——不负青山,筑牢“两山”基底。始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守好绿色生态,统筹做好添绿、治污、留白三篇文章,建设“山水渝北”。坚持统筹区域空间布局,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加快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和自然保护地整合,开展长江、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重点保护好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生态屏障,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持续保持生态吸引力。坚持统筹发展和保护,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有机统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坚持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巩固公园城市建设成果,再建一批城市公园,新建一批社区公园,打造一批特色乡村公园,构建多样化的全域化公园形态,打造山清水秀的宜居生态环境。

——深度发力,拓展“两山”通道。突出对外开放,为“生态强区”提供势能,突出临空经济,为“生态兴业”增加动能,突出提升人民获得感,为“生态惠民”增加潜能,推动制造业聚集发展,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高效发展,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农旅融合、文旅结合新业态,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致富增收。

——创新制度,提升“两山”成色。把依托生态资源开展制度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以推动生态价值实现为核心,创新御临河流域等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机制,探索区域生态补偿和生态资源交易,让“绿水青山”使用有偿、交易有价。以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为抓手,推进农旅、农工、农商融合,做精农业、做强加工业、做特三产业,促进产业增效、生态增值、农户增收,不断提升“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含金量”,走出一条渝北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两山”转化成果产生的幸福感。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