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渝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报记者 张泽美 通讯员 田瑶

  

渝北区茨竹镇同仁村,村民正在饲养锦鲤。 资料图片

近日,市统计局发布《重庆市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据区统计局介绍,在重庆区县中,去年渝北区GDP率先迈上2000亿级台阶,达到2009.52亿元,连续10年保持全市第一。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3%、5.9%、10.9%,人均GDP实现92690元。

渝北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益于近年来渝北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全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民生福祉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崭新成就。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新业态不断增加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20年实现增加值1326.08亿元,是2010年的4.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8:54.7:42.5调整为1.4:32.6:66.0,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

工业结构持续调整,新动能加快成长。高技术制造业、智能制造产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实现高技术制造业产值1446.25亿元,同比增长10.1%;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增速达到38.5%,快于全区产值增速24.0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工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常住人口逐年增长

渝北环境宜居、产业丰富、教育资源聚集,常住人口逐年增长。202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达到219.87万人,较2010年增加85.33万人,增长63.4%,成为全市人口第一大区,占全市比重达到6.85%,较2010年提高了2.19个百分点。2020年末全区城镇化率达到89.06%,比2010年末提高15.7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8个百分点。

近年来,渝北区加快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积极成效。值得一提的是,从重庆市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来看,渝北区0-59岁人口占比83.6%,为全市各区县最高。

社会发展明显进步

民主法治不断完善

法治建设更加健全。“十三五”时期,优化建立两级行政执法队伍,实行律师驻所机制,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全区每万人口拥有律师及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者数达13.50人。

同时,深入推进平安渝北建设,2700余个基层单元实行网格化治理,156栋老旧单体楼实现街区制管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社会安全指数由2010年的81.9%提高到2020年的89.7%,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

文化投入大幅提升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全区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区,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加快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文化工作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

文化支出全面提高。全区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从2010年到2020年,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总量增长了2.15倍,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提高到285.98元,公共文化投入不断提高。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末,全区规上文化产业单位99家,其中文化制造业4家、文化批零业6家、文化服务业89家,较2012年增加76家。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10%。

同时,全面完成直播卫星安装工作,推动镇村有线电视网络资源整合,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打造融媒体中心,加快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实现资源配置、内容生产、发布渠道的有机融合。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连续10年保持在99.5%以上。

共享发展全面推进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2010年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坚持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兜牢民生底线,居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全面小康的民生答卷完美收官。

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收入“翻番”目标如期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6年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752元,完成翻番目标;2020年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19元,近十年年均增长10.9%,居民收入持续提高。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2010年以来,全区城镇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从14.41万人增加到82.8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从10.80万人增加到44.8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从11.34万人增加到40.44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15.04万人增加到48.29万人。

截至2020年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已100%参保,达龄贫困人员100%享受养老待遇,城乡医保参保率连续8年保持在95%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较好发挥了抵御、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功能,还为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提供了强有力支撑。2020年全区为2675家企业发放了稳岗返还资金1.47亿元。

公共设施加快建设

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渝北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144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由2010年的1.24人提高到2020年的2.79人。基础教育巩固发展,初中、小学阶段学生入学率连续10年保持100%。

交通配套建设再升级。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客运车辆数达到92.6辆,公共交通服务指数由2010年的85.88%提高到2020年的100%。

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

渝北区全面实现脱贫,全区贫困人口由2014年建卡时的1367户、3893人全部脱贫减少至0,无新增致贫和返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领域突出问题全部“销号”,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力推进农村“双十万工程”(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

目前,全区已发展柑橘、特色水果、绿色蔬菜、中药材、生态渔业、特色粮食等7大高效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深化“三变”改革试点,于2019年全面消除“空壳村”。

绿色发展步伐坚定

产业转型生态改善

渝北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行动,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建设,真正实现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采矿业实现“绿色”转身。2012年起,按照重庆市“四山”管制要求,陆续关停了茨竹镇华蓥村、石船镇铜锣山等大批矿山矿坑及周边采矿企业,保护辖区生态环境。同时,因地制宜,启动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依托修复阶段性成果,规划建设起铜锣山矿山公园,以矿迹保护、生态修复为本,以奇幻景观为亮点,以沉浸式矿山旅游体验为特色,打造成为集生态修复、科普教育、文化康养、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巩固中央环保督察、市级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全区PM2.5同比下降13.5%,近两年持续大幅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由2016年的80.9%提高到2020年的91.5%;地表水质量指数基本保持在1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2平方米;生活垃圾处理指数从2016年起连续5年达到100%。全区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