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发展 擘画美丽乡村画卷
“巴渝乡愁”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

游客在巴渝乡愁开展亲子研学体验

本报记者 杨青 摄

本报讯(记 者 杨 青)青山环抱,绿水绕村,一片片菜畦参差而对,一阵阵鸡犬声隔屋相闻,余光中院子、田园民宿风貌初现。近日,记者来到兴隆镇“巴渝乡愁”项目现场,彷佛走进了一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这里“神还原”了很多人记忆中的故乡风貌。

作为渝北区“三环十景”全域旅游规划中的核心引擎项目和重点打造项目之一,“巴渝乡愁”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未来,市民不仅可以在博物馆了解巴渝乡村文化,还可以在“巴渝乡愁”项目内体验巴渝农耕、闲逛原乡老街、感受乡村市集、品尝记忆中的乡愁味道。

在初秋暖阳照耀下,整个村落呈现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风光美景。穿过菜畦,路过鱼塘,在柚子香中沿石阶向前,记者来到了“巴渝乡愁”项目之一的巴渝乡愁博物馆。乡愁博物馆置身于山水田园之间,占地约22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以“乡愁”为主题,由少时之忆、乡村大课堂、巴渝乡愁项目规划展厅、文创展厅、文创农创展示区四大主要区域构成。走进馆内,中庭一副“大木匠造”作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该作品聚焦传承千年却濒临断层的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造工艺,依据传统造房的工序,构建了动工、排扇、立架、安梁、上椽、排瓦、装修、入住八组微缩场景,再现传统木构民居造屋的工艺,展现出匠人精湛的工艺智慧。倒立的锅盖、斜放的竹篓、用于晾晒的筛子……馆内竹艺编制而成的景观小品随意摆放。该竹艺选用川东优质竹材,将其精制成细如丝,薄如蝉翼的竹条,最终编制成家庭需要的景观小品,展现了巴渝人家过往的市井沙龙。在少时之忆展区,精致的泥塑还原了房屋建设、儿童牧牛、百姓赶集等乡土民俗,蓑衣、斗笠、石磨、簸箕、纺车、犁耙等农具勾起观者的乡愁。乡村大课堂里有关农业农村的书籍汇聚于此,成为农民汲取智慧,统一思想、统一培训、统一理念的互动交流平台。博物馆还时常邀请农业专家来这里讲课,游客对巴渝农村和农业感兴趣的话,在这里可以学到或者了解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方面的技术。

据悉,巴渝乡愁项目以“巴渝为心、田园为体、艺术为脉、乡愁为魂”为原则,以传统农耕文化中的“渔、樵、耕、读”和重庆原乡记忆的老味道、老情怀为项目文化核心,并规划打造“一心四区七谷十三院”和“乡村四季学堂、田园精品民宿、亲子研学体验、山地生态观光、农业有机种植、农业创客平台、乡村营建院、乡村振兴智库”等八大功能业态,统筹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体系。同时,将农业种植中的“育、种、养、培、采”等一系列劳作工序与体验和研学相结合,由此实现“投、种、产、销”合理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做出巴渝乡愁的特色化农业模式。目前,该项目一期基本完成约500亩的景观、市政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景观还在持续完善中,已建成乡愁博物馆,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整个项目预计明年6月开园试运营。

作为渝北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巴渝乡愁”不仅缓解思乡者的乡愁,当地居民也从中获益。据重庆巴渝乡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领介绍,通过集体土地参股公司,村民可以变为股民,并从中享受盈利分红,同时还可以参与项目,打工赚取工资。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80万人次,将成为渝北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之地。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