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作底谱写发展曲 唱起村美人富幸福歌
——大盛镇青龙村深入践行“两山”论工作小记

本报记者 杨荟琳 通讯员 涂黎 

坡屋顶、小青瓦、木门窗、白粉墙……一栋栋极具特色的巴渝传统民居是村民们的家

农民开着乘坐式锄草机除草

本报记者 胡瑾 摄

御临河穿村而过,草木茂盛,花果飘香,特色民居鳞次栉比。“这里风景真美!”8月10日,从渝中区慕名而来的邓女士一路走一路拍照一路感叹,连连称这里是她梦想中的美丽乡村。

短短几年,大盛镇青龙村的坡荒地改成梯田,柑橘树挂满了果子,房子越修越漂亮,居民们荷包越来越鼓……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村民们喜不胜收。

近年来,渝北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大盛镇高山丘陵地形,大力实施农村“双十万工程”,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让这个小山村一改曾经“穷、荒、脏、乱、差”面貌,成为了现在村美人富的幸福村。

明确一条好路子

为蝶变找准未来方向

“以前我们这个村里,除了山就是沟,全村根本没啥产业,大家也都出去务工了。”谈到青龙村的过去,村民黄明德告诉记者,以前,全村有70%的土地都处于撂荒状态,地里的茅草比人还高。黄明德家有6个人共5亩多地,由于劳动力都外出,留在家里的父母年纪较大,5亩多土地就只种了自留地0.4亩,剩余的土地都处于撂荒状态。

如何改变这样的状态呢?经过多次调研和外出学习考察,结合青龙村丘陵地貌,渝北区确定了这样的发展路径:依托全区的“双十万工程”,大力实施宜机化整治土地,探索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提前定好利益分配方式。

在实施中,该村严格按照宜机化整治标准,结合土地实际情况,邀请专家团队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施工,变山地丘陵、鸡窝地、巴掌田为现代化高标准农田,用“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替代传统劳动,减少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大力推进“三社”融合发展试点,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入股或集中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成立股份合作社,围绕主导产业集中连片生产和统一经营,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能力,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建立定单化基地、定单化生产,切实解决产后无销路和销路不畅的问题。在探索开展股份合作的同时,采取社员大会、村民大会等方式,提前把利益分配方式或者分红方式确定固化下来,确定的果园80%收益属于群众,20%属集体,林下套种100%归集体的分配方式得到了农民普遍的认可。

在实践不断摸索的发展之路,让青龙村发生了蝶变。经过宜机化整治后,青龙村可耕种土地由原来的1400亩增加到了2350亩,每亩地的纯收入也从以前的四五百元左右增加到现在的8000元左右。

发展一个好产业

为群众送来致富机会

走进青龙村,一眼望去便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果园,横平竖直栽种的柑橘树有的已挂果,几个农民正开着乘坐式锄草机除草。如此热闹忙碌的场景可能让你不相信,这里曾是一个外出流动人口占全村总人口68%的“空壳村”。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的振兴。为了改变“空壳村”的现状,该村大力推进“双十万工程”建设,在宜机化整治土地的基础上,围绕柑橘(柠檬)、榨菜、花椒、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经济林等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因地制宜,充分论证,选准选好真正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形成特色品牌,构建“一村一品”格局。

选好品种是第一步,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该村以改良土壤、改变生产陋习为导向,通过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并推广安全、高效、实用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和绿色生产技术,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为了延伸产业链条,该村还立足山地农业、美丽乡村和山地旅游业融合,以发展农业产业为主,融入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导入田园风情游览、农耕体验、精品乡村民宿等旅游产业,以一产带动三产发展,推动二产发展,促进一产“接二连三”。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青龙村成了全市首个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区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村民也依托入股分红、在果园打工、开农家乐等方式,找到了自己的致富方式。

打造一个好环境

为乡村集聚更多人气

如果说成片的现代化果园是该村的第一张名片,那么果园旁边美丽的环境则是该村的第二张名片。果园旁边,坡屋顶、小青瓦、木门窗、白粉墙……一栋栋极具特色的巴渝传统民居依山傍水,一派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再也不是以前“地荒、村荒,人闲、房闲”那般院落破旧、环境脏乱的模样。“我们村现在成了一个网红村,每隔几天就会有团队到我们这里参观、考察,好多人都说我们住在了画里,很羡慕我们。”谈到现在的居住环境,村民罗光全自豪地说。

一个好环境,是快速聚集人气的有力支撑。因此,在青龙村发展中,我区一方面加强产业的培育,另一方面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发展中,该村深知山地、森林是自然赋予村子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好的生态环境对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在推进山地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中,该村认真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围绕村庄、生产基地等,强化水、电、路、讯、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强日常管理维护,做到干净整洁清爽。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大力支持喷滴灌、冷链物流、渔业设施等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同时,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其成为吸引城市居民留下来、住几天的一张名片。

如今,走进青龙村,首先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果园,是横平竖直栽种的柑橘树,让人赏心悦目。原来残垣断壁的烂土墙房屋早已消失无踪,果园旁树立着一栋栋独具特色的巴渝传统民居。沿御临河,该村还设计了滨河景观步道,恢复水码头景观,修建亲水人行栈道和水边亭榭,对现有的荷塘进行提档升级,营造出依山傍水的田园风光。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