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太阳能路灯,建花园庭院,修太阳能人工湿地……
渝北传统村落保护让百年古村落美出新高度

洛碛镇杨家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现场,杨礼忠(中)和施工人员对传统民居的修缮改造提出优化意见,让村民住得更舒适

据重庆日报客户端去年10月起,渝北区洛碛镇大天池村4组村民杨礼忠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他都要去自家正在翻修的房屋处走走看看,风雨无阻。

为什么杨礼忠会有这个习惯?原来,他是杨家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简称“杨家槽项目”)的村民代表监工。像他这样的监督员,全村共有5个。

“以前的杨家槽,环境脏乱差,不仅垃圾到处扔,鸡鸭到处跑,几乎没有块干净的地方。“6月4日,杨礼忠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多亏村里去年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我们不仅可以住上干净的房屋,村里也变得一天比一天漂亮。”

实施9个项目,古村落旧貌焕新颜

杨礼忠68岁,是土生土长的杨家槽人。他曾认为自己的村庄是个冷旮旮,位置偏僻不说、通信信号还不佳,和在外打工的儿子通个话都要吼上半天。自从当上村民推选的监督员后,他改变了这种看法。

据介绍,杨家槽是重庆市首批传统村落之一,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开始被选址定居,拥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房屋建于清早期。整个村落的78栋房屋中,约8成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杨礼忠的老房子就是其中之一。

杨礼忠的老房子有多破?“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四处还漏风。每年春节,儿子回来都不在家住,打一趟就走了。”他说。

2020年,渝北区在杨家槽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按照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原则,在村里实施了乡村文创中心、民宿示范、传统民居修缮改造等9个项目。大规模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这个古老的村庄展开。

根据居民意愿,杨家槽传统民居修缮分为安居型、宜居型和乐居型三类标准推进。杨礼忠和老伴两人留守在家,选择的是50多平方米的木结构房,按乐居型标准打造。

设计下乡,为村民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让杨礼忠和村民惊讶的是,杨家槽项目实施后,不仅是房屋的“颜值”得到提升,当地的“气质”也让人眼前一亮。

杨家槽项目是我市首个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项目。渝北区希望结合“设计下乡”活动,对杨家槽原有古树、古迹、古房、古井等进行保护、修缮,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发展的样板。

为此,杨家槽项目施工不仅采取了“一户三方案”的模式供村民选择,重庆大学等单位的设计师还每周抽空下乡,为村民解决项目建设中碰到的各种“疑难杂症”。

杨礼忠说,他的旧房子存在漏雨、不保温和采光不足等问题,设计师们在屋顶、吊顶、窗户和墙体等地方做文章,使得新房采光充足、冬暖夏凉。原先的茅厕和陈旧的柴灶也在改造中被拆除,变成了干净整洁的厨房和卫生间。

在“设计下乡”和“共同缔造”活动的推动下,杨家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废弃的旱厕和猪圈被改造成为乡村客厅;浑浊的池塘被翻新,边上还修了休闲亭;村民的房前屋后种上了桃树、木村菊等,成为花园庭院;太阳能路灯、石板路、通讯基站建设,也让村民出行和对外交流更加方便。

未来主打乡村旅游牌,助推渝北乡村振兴

听说村庄变得越来越美,外出打工的青年人纷纷赶回来看热闹。

杨礼忠说,以前的杨家槽,长期都是60多岁的老人留守。如今,更多年轻人的身影出现在村里。“明年春节,我打算说服儿子留在村里过年。”

杨家槽项目预计今年9月基本完工。渝北区正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完善该地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如,杨家槽将建太阳能人工湿地,修建无动力生物滤池,污水经多格化粪池处理后,可进行农田灌溉。

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杨家槽将挖掘利用田园农耕文化和传统民居特色,将绿水青山转换成发展资源,以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乡愁吸引资本与人才的返乡回流。未来的杨家槽,将打乡村旅游牌,成为渝北乡村振兴的“主阵地”之一。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