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生产方式 创新经营机制 科技赋能发展
渝北农业农村正发生三大深刻变化

大盛镇利用无人机等新技术新设备发展农业

本报记者 胡瑾 摄

本报讯(记 者 杨荟琳)田间的果树排成行、昔日的巴掌地成为大片梯田、果园里安装了高科技的灭虫仪器……如今,随着农业农村发展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渝北广袤农村已大变样。

记者近日走进大盛镇青龙村的果林,看到了一些摄像头。如果以为这就是普通的摄像头,那可就太小看它们了。这是青龙村农业物联网系统的组成部分,依托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农业物联网自动监测、病虫害预警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控制,可实现对青龙村水果基地土壤、小气候、水肥等环境要素实时在线监测,实现柑橘生长环境的大数据采集、汇总、分析和管理。同时,大盛镇还通过智慧物联网大数据和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实现果园水肥管理精准化和高效化,有效缓解夏季高温旱情,节约用水用电30%以上,节省肥料投入,并通过病虫害预警减少农药使用……

在今天的渝北,这样的高科技场景并非只出现在青龙村这一个地方。

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和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工作中,区农业农村委全力推动宜机化改造,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创新。针对“馒头山”“巴掌田”“鸡窝地”等特殊地形条件,整村整镇推进土地宜机化整治,将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地块整理成规格统一的梯台地块,同步配套机械耕作道、智能灌溉、农田配电等基础设施,累计种植特色经果林8.7万亩,林下套种粮油、蔬菜等作物6.7万亩。为提升生产效率,区农业农村委与各镇推进宜机化整治,加强与农业机械工程研究机构和农机装备高新技术企业对接,采取“研发+定制”模式,购置自走式弥雾机、施肥播种一体机等适用农机装备2000余台(套),推进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实现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同时,依托“双十万工程”建设,全面推广使用智能化水肥药一体化灌溉、病虫害生物防控、设施农业物联网、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新技术新设备,让农业生产从“肩挑背磨”转变为“指尖操作”,管护过程中人工成本降低70%。

在抓农业生产方式创新的同时,切实抓好农业经营机制创新。为此,区农业农村委在区委的指导下,以“三社”融合深化“三变”改革,创新设立“一社三部”,成立村级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下设生产合作部、供销合作部和资金互助部,实现生产、流通、信用三大功能有机融合,并按照农户1股土地配1股资金的模式,动员农户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资源、资产、资金等入股,构建利益联结共同体。全区累计成立村级生产互助合作社53个,入股土地8.7万亩,入股资金3890万元,1.7万户农民变股东。坚持以“增信授信”畅通金融惠农,依托合作社逐步形成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与金融机构建立授信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53个合作社累计获得授信资金2.65亿元。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引导合作社差异化组建农业植保、园林绿化等专业服务队108个,多渠道增加农民收益,实现了“单一输血”向“多方造血”转变。去年,大盛镇青龙村等28个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累计分红734万元。

编辑:渝北陈道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