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创新链激活产业链

元创(创隆)集团车门自动化生产线 杨敏 摄

据《重庆日报》渝北是重庆第一个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的区县,也是重庆科技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县之一。

据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2020年最新发布的区县科技竞争力排名,渝北近3年连续居第一;渝北的“双创”指数也连续17个季度排名全市第一。

科技创新,已成为渝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和支撑力。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渝北区相关负责人认为,渝北坚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持续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聚力打造协同创新引领区和创新策源地。

渝北,用创新链激活了产业链。

围绕产业打造创新链

“在科技创新中,渝北坚持围绕智能终端、软件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打造创新链。”渝北区科技局负责人说。

位于渝北龙溪街道的威瑞众创空间看起来虽然不起眼,但却是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在这一孵化器内已累计孵化创新创业公司、团队180余家,入驻企业已累计获得知识产权300余项,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5家。

今年一季度,渝北就新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232家。目前为止,全区的科技型企业已突破3000家,总量居全市第一。

渝北围绕产业已打造出多条创新链,并开始构建形成以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为创新策源地的全域创新生态。

今年一季度,渝北新认定市级新型研发机构9家(占全市19.57%),其中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4家(占全市40%)。至此,渝北已建成新型研发机构24家,其中认定为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的有12家(占全市22.22%)、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2家(占全市35.29%),均居全市第一。

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公司负责人说,他们致力于“干净空气”和“高效节能”的双引擎产业,围绕材料创新研发,为电子、医疗、航空、食品、军用、民用等“干净空气”领域提供洁净保障,并为工业、建筑、家电、物流、冷链运输等“高效节能”领域提供高端节能材料及解决方案。2011年以来,公司承担国家科研项目8项。2020年,公司“高性能超细玻璃纤维材料关键制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获得2020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于重视科技创新,公司连续6年实现营业收入、利润超50%增长。

在围绕产业打造创新链中,渝北坚持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区里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2019年,渝北规模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达到52.76亿元,居全市第一。规模工业企业内部研发机构达到198个,较上年增长65%;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33家,占全市15.7%。

渝北目前已形成科技创新的大氛围。2019年,渝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了75.46亿元,规模居全市第一,占GDP比重已达到4.08%。

全社会创新大氛围,结出了累累创新成果。目前,渝北全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23.56件,知识产权综合水平位列全市第一。

对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渝北也围绕产业发展进行转化。区里出台政策,对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给予2万元—20万元的奖励;对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其单项产品初始年新增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按新增销售收入1%,给予一次性最高50万元的补助。仅在2020年,渝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就达1.6亿元,位列全市区县第一。

人才是打造创新链的核心。近年来,渝北围绕产业发展努力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人才集聚的平台。目前,全区已汇聚起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71人,其中入选为市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有54名、创业示范团队6个。目前,渝北已建起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47个,其中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有14个。

创新链引领新兴产业链发展

围绕产业打造出的创新链,反过来推动了渝北一批新兴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在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内,中交三航(重庆)生态修复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正紧张地进行流域治理、湖库渗漏等技术试验。

这个作为2019年重庆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创新项目,汇集了海内外英才,整合国际先进生态修复技术资源,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输出,形成“科学+技术+工程”的组织实施模式,推动流域综合整治、水环境治理、矿山修复等生态环保重大项目与示范工程。目前,已申请专利20余项,取得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所参与研究的《通航河段特拉锚垫生态护岸技术研究与应用》《堤坝渗漏隐患多源协同探测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分别获得交通部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仙桃国际大数据谷一幢大楼里,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的基地。研究院副院长王浩介绍,研究院成立20年来,其研发团队已研发出了物联网节点设备、工业互联网网络设备等一大批成果。目前,正在通过仙桃数据谷这一平台,寻找探索这些成果产业化的路径。

“虽然仙桃数据谷规划面积仅有2平方公里,但却是渝北打造千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的‘中枢’。”仙桃数据谷公司负责人说,仙桃数据谷集聚的创新链,正在引领千亿级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出其创新的价值。

据介绍,目前,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内已有注册企业1024家、入驻科技型企业232家集聚科技创新人员4200余人。

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在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园区综合发展实力榜单中名列全国第四位,并获得2018年中国大数据明星产业园、2018年-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软件服务业最佳服务平台、2019年和2020年“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等荣誉称号。

仙桃数据谷负责人说,数据谷要做的就是整合产业链,提升数据的整体服务能力,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诞生全球知名企业,为渝北创造千亿元产值,税收贡献逾百亿元。

目前,仙桃国际大数据谷聚焦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IC(集成电路)和5G等领域,已布局“1+3+5+10+N”创新生态圈体系。大数据,聚焦智能汽车、智能终端、软件信息、生命健康、数字城乡5个产业方向的核心大数据,联动国家信息中心、两江云计算中心建成包括工业类、消费类、政务类3大类数据库,率先建成国家互联网大数据分析重庆分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西部分中心;建成了智能样机生产、全套3D打印、仙桃学院人才培养、软件系统开发等10个开放共享平台,由N个企业组成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

在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内,正在打造百亿级IC设计产业园。在16万平方米的楼宇空间里,在3-5年内,将围绕智能终端、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方向,发展射频、存储、电源、WIFI/蓝牙、传感器、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芯片,集聚起8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引进和培养2000人以上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实现集成电路设计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集群。目前,已集聚ARM、创通联达、物奇科技、线易科技、矩芯视觉、摩尔精英、黑芝麻智能科技、矽睿麦歌恩等核心企业20余家,已成功发布多款具有“重庆基因”的芯片,IC设计集群初步成形。

“北有中关村,南有仙桃谷”。仙桃数据谷负责人说,预计到2025年,数据谷将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10家、核心企业100家、规上企业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资本市场上市企业2-3家,从业人员2万人,建设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策源发展高地,助力渝北区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链提升传统产业链

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是渝北的传统制造业,在激活这一传统产业链中,创新链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重庆元创汽车整线集成有限公司是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光裙说,公司在科技创新推动下,实现了精彩的“变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据介绍,在科创“变脸”中,这家公司先后建立起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用科技创新提升汽车模夹具设计制作、轻量化车身设计生产、特种车辆整车生产、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等,并在智能制造装备方面为国内外整车OEM企业提供了数十条自动化焊装生产线。

目前,公司正联合西南大学、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十数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牵头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汽车板材机器人激光落料和三维切割系统研发与应用”项目,实现更大的创新。

自主创新,不断投入研发新产品,是渝北企业提升产业链的内生动力。

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5G+VR智能零感知胶囊机器人胃镜诊疗系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该公司不断推出科技含量极高的新产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科技创新有效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渝北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智能化改造,有效地提升了渝北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

据介绍,自2017年以来,渝北每年投入2亿元的专项资金,已累计扶持区级技改项目191个,撬动企业投资23亿元投入到智能化改造中。目前,渝北已建成2家智能工厂、13个数字化车间,1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1家企业通新两化融合国家级贯标评定,27个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级、市级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

链接>>>

渝北科技创新的“第一”

“十三五”时期全市区县科技竞争力渝北居第一。

截至目前,渝北区“双创”指数已连续17个季度排名全市第一。

有3137家市级科技型企业,总量全市第一。

有12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总量全市第一。

有12家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总量全市第一。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56件,知识产权综合水平全市第一。

2019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75.46亿元,规模全市第一。

2019年,渝北规模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达到52.76亿元,全市第一。

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亿元,居全市区县第一。


编辑:渝北陈道圣